2009年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分布特征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4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3 收藏 574KB PDF 举报
2009年夏季南海北部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研究是一篇发表于2012年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的论文,由官相忠等人撰写。该研究专注于南海北部海域(18°N至22°30′N,109°30′E至120°30′E)在7月19日至8月16日期间的浮游植物生态调查。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作为初级生产者,它们的数量和分布对海洋生产力有直接影响。 论文共记录了4门54属180种浮游植物,包括硅藻门(35属,93种)、甲藻门(17属,84种)、金藻门(1属,1种)和蓝藻门(1属,2种)。浮游植物的平均细胞丰度达到6.02×10^4 cells·m^-3,呈现出近岸区域高于远岸区域的分布模式,其中硅藻和甲藻是最主要的种类。研究区域的浮游植物生态类型以热带暖水性和广布性物种为主,同时也存在部分大洋性物种。 研究中,几种优势种浮游植物被特别指出,如菱形海线藻(CThalassionema manitzschioides)、笔尖形根管藻(CRhizosolenia styliformis)、双凹梯形藻(CClimacodium biconcavum)、距端假管藻(CPseudosoleniacalcaravis)和伏氏海线藻(C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nfeldii)。此外,固氮蓝藻铁氏束毛藻(CTrichodesmium thiebautii)在调查海域分布广泛,尤其在海南岛东部以北和吕宋海峡区域,细胞丰度最高可达1.06×10^7 cells·m^-3。值得注意的是,红海束毛藻(C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在部分站位也有零星分布。 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和细胞丰度在空间上呈现出相嵌分布的特点,近岸区域的多样性较低,而生产力较高的区域通常浮游植物密度较高。这项研究对于理解南海北部海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气候响应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评估和保护该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