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中断处理机制解析
版权申诉
17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6-18
收藏 897KB PDF 举报
"该资源是关于Linux内核分析与应用的课件,主要讲解了中断处理机制,由西安邮电大学提供。课程涵盖了中断描述表的结构、初始化、中断门的设置以及中断处理过程等内容。"
在Linux操作系统中,中断处理机制是其核心功能之一,它使得系统能够有效地响应硬件事件,如设备输入、错误检测等。中断处理涉及到多个关键概念和技术。
首先,中断描述表(Interrupt Descriptor Table, IDT)是Linux内核用来管理中断和异常的关键数据结构。IDT存储了每个中断或异常处理程序的入口地址和属性,它在内存中的位置由中断描述表寄存器(IDTR)保存。在x86架构中,`idt_descr`变量在`arch/x86/kernel/head_32.S`中定义,表明IDT的大小和起始地址。
初始化IDT是在系统启动过程中进行的。当计算机从实模式转换到保护模式时,中断描述符表会被重新定位并预初始化。BIOS通常会设置IDT的初步值,但进入Linux内核后,系统会进一步自定义这些中断处理程序。
`trap_init()`函数负责设置IDT中的陷阱门和系统门。陷阱门用于处理异常和软件中断,例如除零错误(`divide_error`)、调试异常(`debug`)等。系统门则用于实现系统调用,如`set_system_gate(SYSCALL_VECTOR, &system_call)`用于初始化系统调用门。
`init_IRQ()`函数中的一段代码则用于设置中断门。中断门是IDT中的另一种类型,它们用于硬件中断的处理。中断处理程序的入口地址存储在`interrupt[]`数组中,这个数组的每个元素指向一个中断服务例程(Interrupt Service Routine, ISR)。每个ISR位于内核代码段,其段基地址在全局描述表(Global Descriptor Table, GDT)中定义。
中断处理过程分为几个步骤:当发生中断时,CPU会保存当前上下文,然后根据IDT中的信息跳转到相应的ISR。ISR执行完后,会通过中断返回指令恢复上下文并返回到被打断的程序。
中断和异常是不同的:中断通常是硬件产生的事件,如I/O操作完成,而异常则是由于软件错误或特定条件触发,如除以零、非法指令等。中断处理机制确保了系统能够及时、有序地响应这些事件,维持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我慢慢地也过来了
- 粉丝: 1w+
- 资源: 4072
最新资源
- R语言中workflows包的建模工作流程解析
- Vue统计工具项目配置与开发指南
- 基于Spearman相关性的协同过滤推荐引擎分析
- Git基础教程:掌握版本控制精髓
- RISCBoy: 探索开源便携游戏机的设计与实现
- iOS截图功能案例:TKImageView源码分析
- knowhow-shell: 基于脚本自动化作业的完整tty解释器
- 2011版Flash幻灯片管理系统:多格式图片支持
- Khuli-Hawa计划:城市空气质量与噪音水平记录
- D3-charts:轻松定制笛卡尔图表与动态更新功能
- 红酒品质数据集深度分析与应用
- BlueUtils: 经典蓝牙操作全流程封装库的介绍
- Typeout:简化文本到HTML的转换工具介绍与使用
- LeetCode动态规划面试题494解法精讲
- Android开发中RxJava与Retrofit的网络请求封装实践
- React-Webpack沙箱环境搭建与配置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