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基础:探测原理与应用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7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03 收藏 896KB PDF 举报
"遥感导论梅安新.pdf" 这篇资料涉及的是遥感技术的基础知识,主要涵盖遥感的基本概念、关键术语、技术特点以及应用领域。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详细解释: 一、名词解释: 1. 遥感:遥感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探测技术,通过记录并分析目标物体的电磁波特性,以识别物体的特征和变化。 2. 大气窗口:大气窗口是指电磁波穿过大气层时,受到较少吸收和散射的特定波段,允许遥感信号有效穿透。 3. 辐射通量密度:这是指辐射源在某一方向上,单位投影面积内,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能量流量。 4. 多光谱成像:多光谱成像是获取多个窄带连续的影像数据,主要集中在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以提供丰富的地物光谱信息。 5. 导航卫星系统:如GPS,这类技术利用多颗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实现对地表位置的精确定位和导航。 二、填空题: 1. 遥感过程包括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获取、接收、处理和应用。 2. 地物在电磁波谱中的响应主要在可见光、红外和微波区域。 3. 地物光谱特征是遥感识别地物的关键依据。 4. 影像特征包括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位置和图形,这些是分析影像信息的重要因素。 5. 温度信息在热红外遥感中尤为重要,用于监测地表温度。 6. 减色法是图像处理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彩色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 7. 配准是将不同来源或时间的遥感图像进行空间对齐的过程,确保对比分析的准确性。 三、判断题: 这部分未给出具体题目,但通常会涉及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成像过程、信息处理等方面的问题。 四、简答题: 1. 评价遥感图像质量的四个主要指标是空间分辨率(决定细节可见度)、波谱分辨率(影响地物区分度)、辐射分辨率(影响测量精度)和时间分辨率(表示重复观测的时间间隔)。 2. 水体遥感主要关注水面反射、悬浮物反射、水底反射、天空散射光,以及水界线、水质、水温、污染和水深的探测。 3.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先验知识。监督分类依赖于已知样本来选择特征,而非监督分类则基于数据的统计特性进行分类。 4. 成像方式(如摄影与扫描)和成像特点(如中心成像与扫描成像的差异)是航空遥感与卫星遥感的主要区别。 5. 遥感在植被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植被类型识别、植被制图、土地覆盖变化监测以及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的提取与估算。 五、论述题: 1. 遥感信号在经过大气层时会经历反射、散射、吸收和折射,到达地面后再次受到同样影响,并可能有漫入射现象,这影响了遥感图像的质量和信息提取。 2. 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的共同点是都利用光谱信息,但航空遥感提供高分辨率、大比例尺的影像,而卫星遥感则具有宏观视角,信息量丰富,适合长期动态监测。 3. 这部分讨论的可能是遥感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或者比较不同遥感技术的优缺点。 这份资料全面介绍了遥感的基本概念、技术流程、应用和评价标准,对于理解遥感技术及其在地球科学、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领域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