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2011年强降水过程的GPS与雷达对比分析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19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5.98MB PDF 举报
"华北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分阶段对比分析 (2013年),作者:李国翠、李国平、杨荣珍等人,发表于《气象科学》2013年第33卷第2期,研究了2011年6月23-24日京津冀地区的一次强降水事件,利用GPS可降水量、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自动站数据进行分析。" 这篇论文详细探讨了华北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并通过不同观测手段的数据对比来解析其特征和演变规律。首先,第一阶段的降水是由短暂但强烈的积状云对流活动引起的,这种降水的特点是时间短、强度大。在降水发生前约6小时,GPS可降水量会达到峰值,这可能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降水。空间分布上,GPS可降水量的高值区域呈现出东移南压的趋势。 进入第二阶段,降水转变为持久的系统性降水,此时雷达回波显示大面积的层状云降水回波,表明降水过程更为稳定。这一阶段的GPS可降水量长时间保持高位,空间分布上,GPS可降水量等值线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并逐步向低值区压近,西部地区的GPS可降水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此外,论文还比较了多普勒雷达的垂直诱导速度(VIL)与GPS可降水量在反映降水过程中的差异。VIL随时间变化的不连续性与GPS可降水量的连续性演变形成了鲜明对比,两者在峰值或高值时对应较好,都能指示降水的发生时间和性质。雷达的VIL大值与降水时段吻合度较高,而GPS可降水量的大小和变化趋势则能更早地预示降水的来临和性质,对降水预报具有指导价值。 该研究通过多源数据的集成应用,深入剖析了华北地区强降水事件的成因和特征,对于理解和预测此类天气事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对气象预报技术的发展有所贡献。关键词包括强降水、高空冷涡、多普勒雷达、GPS可降水量和对比分析。分类号为P458.121,文献标识码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