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实战与学院派的融合

需积分: 50 7 下载量 15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4 收藏 50.8MB PPT 举报
"这篇内容主要讨论了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两种模式——学院派和极客派,并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舟军提出在实战环境下培养网络空间安全人才的新思路。文章介绍了学院派代表人物如方滨兴院士、王小云教授、冯登国研究员等,以及他们的学术成就和教育背景。同时,也提到了极客派代表,如Geohot、于旸(tombkeeper)、袁仁广(yuange)和吴石(wushi),强调他们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实战经验和突出贡献。"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两类模式: 1. 学院派(庙堂派): 这一派别以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为根基,代表人物包括方滨兴院士、王小云教授、冯登国研究员、宋晓东教授和蒋旭宪教授。他们通常拥有扎实的本硕博学历,专注于教学与科研,产出丰富的学术成果,并在学科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 2. 极客派(黑客派,江湖派): 这一派别的人才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崭露头角,如Geohot、tombkeeper、yuange和wushi,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如手机破解、移动安全和系统安全等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技能,通过实战经验积累了深厚的专业能力。 面对网络安全的新挑战,李舟军教授提出了实战环境锤炼下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新思路。这一思路可能意味着将更多的实战演练、项目实践和创新竞赛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旨在提高学生的实战应对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网络安全环境。 这一新思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的安全防护工作中,如参与漏洞发现、安全产品的研发等,以提升其解决复杂安全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出具备深厚理论基础的专家,也能培养出能在实际战斗中发挥作用的“黑客英雄”。 此外,这种模式可能还会涉及到跨学科的教育,比如将医学、数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入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日益复杂和交叉的网络威胁。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旨在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强化实战经验,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以期培养出更适应时代需求的安全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能推动学术进步,还能在保护网络空间安全的战斗中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