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裁剪步骤与方法详解

需积分: 9 2 下载量 9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4 收藏 167KB DOC 举报
本文介绍了Linux内核裁剪的具体过程和方法,适用于希望优化内核以适应特定硬件需求,例如AT91SAM9260开发板的情况。内核裁剪的目标是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驱动和功能,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减少内存占用。 在进行Linux内核裁剪时,首先需要建立合适的编译环境。在这个例子中,使用的是Linux 2.6.19内核版本,开发板为AT91SAM9260 BOARD V1.01,主机操作系统为Ubuntu 11.10。编译环境需配置为ARM交叉编译工具链,确保编译工具与安装路径一致,如`ARCH=arm`和`CROSS_COMPILE=/opt/timesys/toolchains/armv5l-linux/bin/armv5l-linux-`。 内核配置是裁剪的关键步骤,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如`make config`, `make xconfig`, `make menuconfig`, `make oldconfig`等。其中,`make menuconfig`提供图形化的配置界面,方便用户选择。在配置过程中,应谨慎选择需要编译进内核的选项,避免包含不必要的驱动,因为这会增加内核大小,影响运行速度并可能导致内存消耗过多,甚至引发其他问题。 配置过程中,菜单中的选项通常会有不同的标记,如“[ ]”表示二选一,“[*]”表示直接编译进内核,“[ ]”表示不编译,“< >”表示三种选择方式,其中“<*>”表示直接编译进内核,“<M>”表示编译为模块但不集成到内核。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这些选项。 在配置过程中,可能会遇到“Codematurityleveloptions”这一部分,其中的“[] Prompt for development and/or incomplete code/drivers”选项默认是启用的,这会在配置界面中显示未成熟或不完整的代码和驱动。对于开发和测试阶段,这个选项是有帮助的,但在产品成熟后,为了确保稳定性和性能,应取消选择这一选项。 内核配置的详细步骤包括仔细浏览每个子菜单,理解每个选项的含义,根据开发板的实际需求裁剪掉不必要的组件。这可能涉及网络支持、设备驱动、文件系统等多个方面。完成配置后,保存`.config`文件,并执行`make`命令进行编译和构建新的内核镜像。 Linux内核裁剪是一项技术性强且细致的工作,需要对内核结构和功能有深入的理解。通过合理裁剪,可以显著提升嵌入式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嵌入式环境中,其意义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