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食子酸接枝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新型酪蛋白磷酸肽组装体系

0 下载量 5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5 收藏 571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没食子酸接枝壳聚糖-酪蛋白磷酸肽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及其特性研究。作者胡冰、谢旻皓等人在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的科研工作,他们利用碳二亚胺和羟基苯并三氮唑作为媒介,成功地将没食子酸接枝到壳聚糖(chitosan, CS)分子链上,实现了两种高分子材料的有效结合。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接枝反应,制备出了一系列具有不同接枝率的没食子酸改性壳聚糖(GA-g-CS)共聚物。接枝率范围在26.5±1.0到126.0±1.1毫克/克,这一过程对壳聚糖的性能产生了显著影响,增强了其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的溶解性。这表明没食子酸的引入可能改善了壳聚糖的水溶性和功能性。 接着,作者们通过综合运用薄层层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紫外光谱(UV-Vis spectroscopy)、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 IR)、以及氢谱核磁共振(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1H NMR)等表征技术,对没食子酸接枝壳聚糖共聚物进行了深入的结构分析,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纯度。 文章的核心部分,作者们利用没食子酸接枝壳聚糖与酪蛋白磷酸肽(casein phosphopeptides, CPP)进行自组装,形成了新型的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控制在约300纳米,呈现出规则的球形结构,分布均匀,且具有较高的Zeta电位(+30 mV),这有助于稳定纳米体系并减少粒子间的聚集。 此外,作者们还使用激光动态光散射(laser Doppler velocimetry, LDV)和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等高级表征技术,对纳米颗粒的形态、粒径和表面性质进行了细致的可视化描述,进一步证实了没食子酸接枝对纳米颗粒性能的优化。 最后,论文的关键词揭示了研究的主题,即“没食子酸”、“壳聚糖”、“接枝”、“酪蛋白磷酸肽”、“纳米颗粒”和“自组装”,这些关键词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寻找类似方法或应用的线索。 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壳聚糖功能化的新途径,也为食品、医药等领域中利用纳米技术改进高分子材料性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通过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的支持,这一研究成果有望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