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研院发展历程与经营策略分析
需积分: 5 7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2.71MB PDF 举报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 (2006年)"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是台湾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机构,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萌芽期(1973-1978)、成长期(1979-1985)、发展期(1986-1989)、前壮期(1990-1994)以及全资源经营时代(自1995年起)。在这些阶段中,工研院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资源投入、组织演化和经营成效模式。
资源投入方面,工研院最初由政府出资设立,经费主要依赖政府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研院逐渐转型,以合约经营为主,实现了公共部门项目经费与面向产业服务的委托项目经费的平衡。经费来源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的委托项目、企业委托的技术服务项目、创生企业的收入以及业务外收入和捐赠收入。这反映了工研院在市场导向下的自我造血能力。
人力资源结构上,工研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约6000名员工,平均年龄36岁,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从初期的18.66%增长到51.97%。员工覆盖各个技术领域,分布于7个研究所和5个研究中心。作为人才孵化器,工研院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技术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同时遵循严格的知识产权和纪律规定,确保不影响重大项目进程。
在组织演化过程中,工研院秉持着提升产业技术、创生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使命。历任院长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提出了不同的组织理念,如王兆振关注基础研发和人才培养,方贤奇配合政府发展战略性产业,张忠谋推动技术扩散,以及林垂宙加强技术研发与产业对接。
工研院的经营成效体现在技术发展、技术实施、产业服务、创生企业及建构增长点等方面。它通过技术研发推动产业升级,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培训、检测和分析等,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工研院还通过创生企业,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在于其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组织理念的与时俱进。通过不断调整和创新,工研院成功地从一个政府资助的科研机构转型为与产业紧密结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发展引擎。
2021-01-20 上传
2021-12-04 上传
2009-10-30 上传
2021-05-16 上传
2021-11-21 上传

weixin_38631225
- 粉丝: 5
- 资源: 908
最新资源
- Material Design 示例:展示Android材料设计的应用
- 农产品供销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 Java实现两个数字相加的基本代码示例
- Delphi代码生成器:模板引擎与数据库实体类
- 三菱PLC控制四台电机启动程序解析
- SSM+Vue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的实现与源码分析
- Java帮助系统代码实现与解析
- 开发台:自由职业者专用的MEAN堆栈客户端管理工具
- SSM+Vue房屋租赁系统开发实战(含源码与教程)
- Java实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算法
- 构建模块化AngularJS应用的四边形工具
- SSM+Vue抗疫医疗销售平台源码教程
- 掌握Spring Expression Language及其应用
- 20页可爱卡通手绘儿童旅游相册PPT模板
- JavaWebWidget框架:简化Web应用开发
- 深入探讨Spring Boot框架与其他组件的集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