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黑猪瘦肉量影响因素分析:活体与胴体性状的相关性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15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8 收藏 232KB PDF 举报
"关中黑猪活体及胴体性状与瘦肉量的相关分析 (2001年)" 本文是2001年发表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一篇科研论文,由张慧林和刘小林合著,主要探讨了关中黑猪活体特征与胴体瘦肉量之间的关系。研究选择了体重约90公斤的关中黑猪30头作为样本,通过收集包括宰前活重、体长、屠宰后的胴体重、胴体长、眼肌面积、腿臀重和背膘厚等数据,进行相关系数计算,并运用通径分析法来确定这些性状对胴体瘦肉量的直接影响(通径系数)和决定程度(决定系数dYxi)。 研究结果显示,七个自变量与胴体瘦肉量的关系都显示出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宰前活重和背膘厚对瘦肉量的影响最为突出,它们的通径系数较高,显示这两个因素是影响关中黑猪胴体瘦肉量的主要因素。相关指数R2达到了0.9398,表明所选性状与瘦肉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通径分析结果能准确反映这些性状间的真实关联。 在猪肉产业中,提高胴体瘦肉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也是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文章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已经成功地转向了瘦肉型猪的培育,我国也在80年代开始转型,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不断提升猪的育种和生产水平。 研究引用了多位学者的工作,如Zobrishky(1959)、Adams and Smith(1964)、Cordray and Huffman(1978)、Richmond and Bery(1982)等,这些研究揭示了影响猪瘦肉量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间接评估胴体瘦肉量的方法。此外,国内的研究如陈润生(1981)、李国豪(1984)和徐士清(1987)等也对不同猪种的瘦肉量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篇论文对关中黑猪的特定活体性状与胴体瘦肉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为优化猪种遗传改良策略、提高猪肉生产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对于改善我国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和推动猪品种改良具有实际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