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例模型与软件需求分析

需积分: 18 1 下载量 1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8 收藏 698KB PPT 举报
"建立用例模型-软件需求分析"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它决定了后续的设计、实现以及整个项目的成功与否。本文着重探讨如何通过建立用例模型来有效地进行软件需求分析。 首先,用例模型是捕捉用户需求的主要工具,它直接反映了用户希望软件系统能完成的任务。用例名简洁明了地表达了这些需求,有助于快速理解系统的功能核心。在业务流程分析中,虽然可以捕捉大部分用例,但往往遗漏掉一些与管理活动或信息查询相关的用例,因此需要额外补充这些内容,以确保全面覆盖用户需求。 需求分析的目标是为系统设计和实现提供清晰的指导和信息支持。如果需求分析不足,设计和实现将失去依据,而设计和实现中若无法反映出需求,则可能导致项目失败。在学术论文中,需求、设计和实现的一致性被视为评估质量的重要标准。 在传统的软件工程中,需求获取和分析往往是交织进行的,通过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等工具来完成。然而,随着UML(统一建模语言)和迭代开发方法的引入,需求分析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的阶段:需求获取和需求分析。需求获取阶段主要使用用例模型来定义功能需求,而需求分析阶段则通过建立对象模型来描绘系统中对象间的协作关系,后者是内部文档,不直接与用户沟通。 需求可以分为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功能性需求定义了系统应提供的具体功能,如用户登录、数据处理、报告生成等。非功能性需求则涵盖了系统的特性或约束,包括质量属性、约束、性能指标等。质量属性包括易用性、性能、安全性、持续可用性、可伸缩性、互操作性、可靠性和鲁棒性。这些属性分别涉及软件的用户体验、处理速度、安全防护、稳定性、扩展性、与其他系统的兼容性、无故障运行时间和容错能力。 例如,易用性要求软件界面友好,让用户能够轻松上手;性能则关注响应时间、处理能力和稳定性;安全性涉及到数据保护和访问控制;持续可用性确保软件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如银行系统需要24/7的服务;可伸缩性则意味着软件在用户数量或数据量增长时仍能保持高效;互操作性关乎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功能调用;而可靠性与鲁棒性则关注软件的稳定性和在异常情况下的恢复能力。 开发期的质量属性,如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可扩展性等,虽然在软件运行期间不直接影响用户,但在软件生命周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为它们决定了软件的长期生存能力和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 建立用例模型是软件需求分析的关键步骤,它帮助我们全面理解和表达用户需求,而深入的需求分析则为后续的系统设计和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细致的需求分类和质量属性分析,我们可以确保软件不仅能满足功能上的要求,也能在性能、安全和用户体验等多个方面达到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