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页式地址转换原理与操作系统基础

需积分: 50 0 下载量 9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2 收藏 2.44MB PPT 举报
"段页式地址转换过程-操作系统课件" 段页式地址转换是一种在操作系统中将虚拟地址映射到物理地址的机制,常用于管理内存。这种转换过程在32位系统中尤为常见,如Intel x86架构。下面我们将详细解释其工作原理。 在段页式系统中,一个32位的虚拟地址由两部分组成:16位的段选择符和32位的偏移量。段选择符用于确定当前进程的某一段,而偏移量则指明在该段内的相对地址。首先,系统会根据段选择符找到对应的段描述符。段描述符存储在全局描述符表(GDT)或局部描述符表(LDT)中,这两个表都是8字节长的结构,其中包含段的基地址、限制长度以及访问权限等信息。 当PE(保护模式)标志在控制寄存器CR0中为0时,表示系统不启用分页机制,线性地址直接对应物理地址。如果PE为1,则启用分页机制,此时线性地址需要进一步转换。 线性地址分为3部分:10位的页目录索引(Dir)、10位的页表索引(Page)和12位的页内偏移量(Offset)。页目录是一个包含1024个表项的页目录表,每个表项指向一个页表。页表同样包含1024个表项,每个表项表示一页(4KB)的物理内存地址。页目录项和页表项中包含了访问权限和其他状态信息。 通过页目录索引,我们可以找到相应的页目录项,进而获取页表的物理地址。页表地址加上页表索引得到具体的页表项,这个页表项提供了页内偏移量对应的物理页面的地址。最后,将页内偏移量附加到物理页地址的末尾,形成最终的物理地址。 在实际操作中,CPU会使用CR3寄存器来存储当前活动页目录的物理地址。这样,通过CR3、段选择符和虚拟地址的偏移量,就可以完成从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 操作系统课程通常包括操作系统的基础概念、发展历程、提供的服务、用户接口、系统结构,以及流行操作系统的介绍等内容。学习者应先掌握微机原理、数据结构和计算机组织结构等基础知识。课程可能通过笔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并提供答疑时间以解答学生的问题。推荐的参考书籍包括《操作系统教程》、《计算机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概念》和《操作系统基础》等,这些书籍能帮助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