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A特征提取与K均值聚类Matlab实战代码详解

4星 · 超过85%的资源 需积分: 12 155 下载量 1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12-24 3 收藏 1KB TXT 举报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如何在MATLAB中结合PCA(主成分分析)和K均值聚类算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首先,通过`loadkddcup10per.txt`导入数据集,并对其进行PCA降维。PCA是一个重要的数据分析工具,用于减少数据的维度,同时保留最重要的特征信息。`[pcs, newdata, variances, t2] = princomp(kddcip10per);`这行代码执行了PCA变换,`percent_explained`变量计算了每个主成分解释的方差比例,这有助于理解各个主成分的重要性。 接下来,文章展示了如何使用Pareto图来可视化主成分解释的方差占比,这有助于选择保留的关键主成分数量。`pareto(percent_explained)`函数用于创建图形,展示各主成分贡献的累计百分比。此外,还有一张二维散点图,即PC1-PC2的散点图,`subplot(3,3,2)`部分,其中每个点表示原始数据的一个样本,通过'line'函数标记为点并区分不同聚类。 对于K均值聚类,用户被提示输入想要的聚类数量`n`和希望保留的主成分数量`m`。`[center, U, objFcn] = fcm(newdata(:,1:m), n);`这一部分应用了Fuzzy C-Means(FCM)算法,对经过PCA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聚类。`fcm`函数返回聚类中心`center`、隶属度矩阵`U`和目标函数值`objFcn`。`maxU`用于找到最大隶属度,从而确定每个样本所属的簇。最后,文章绘制了聚类结果的散点图,用不同颜色和标记区分各个簇,以及簇中心的位置。 在代码末尾,`[row1, col1] = size`这部分可能是一个语法错误,正确的写法应该是`[row1, col1] = size(newdata);`,用于获取新数据的行数和列数,以便于后续分析或可视化。 总结起来,这篇文章通过实际代码展示了如何在MATLAB中利用PCA对KDDCup10数据集进行降维,并通过K均值聚类进行样本分类,帮助读者理解特征提取和聚类方法在实际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