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浮点型常量与C历史背景详解

需积分: 19 0 下载量 7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4 收藏 2.52MB PPT 举报
浮点型常量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C语言支持两种表示浮点数的形式:小数形式和指数形式。小数形式如0.123,指数形式则使用'e'或'E'作为前缀,例如3e-3表示3乘以10的负三次方。在书写时,需要注意'e'前必须有数字,并且指数部分必须为整数,如1e3、1.8e-3、-123e-6等。 在C语言中,浮点型常量不仅用于存储实数值,它们在算法计算、数据处理和科学计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理解如何正确表示和使用浮点数,包括正数、负数以及科学计数法,对于编写高效、精确的程序至关重要。 C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B语言(BCPL)是其基础。B语言由于其精炼且接近硬件的特性被用于编写UNIX操作系统,但其数据类型的缺失是其不足之处。随后,D.M.Ritchie在B语言基础上改进,设计出C语言,这使得UNIX第5版得以用C重新编写,从而推动了C语言的普及。 1975年,随着UNIX第6版的发布,C语言的优势得到了广泛认可。随后的标准制定和书籍出版,如《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进一步确立了C语言的地位。C语言逐渐从与UNIX系统的紧密联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通用编程语言,不仅适用于大型计算机,也适用于微型计算机和嵌入式系统。 ANSI(美国国家标准协会)在1983年制定了C语言的标准ANSIC,之后的标准更新和修订不断推动着C语言的发展,使其更加规范和完善。至今,C语言仍然是IT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系统编程、游戏开发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其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