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能形成与耗散结构理论分析

0 下载量 8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195KB PDF 举报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分析运动技能形成 - 周生旺 -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本文深入探讨了运动技能形成的科学理论,尤其是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进行解析。耗散结构理论是一种描述非平衡态开放系统如何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作用下形成有序结构的理论。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这一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体现。 运动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关键阶段:分化阶段、泛化阶段、巩固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在分化阶段,学习者开始区分并掌握各个动作要素,动作表现可能不稳定;泛化阶段,学习者开始将不同动作元素整合,但尚未达到精确;巩固化阶段,技能逐渐稳定,错误减少;自动化阶段,技能执行变得流畅,几乎无需意识控制。 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运动技能形成的动态性、有序性、非线性、渐变性和突变性特征。动态性意味着技能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有序性体现在技能的执行逐渐形成规律性;非线性则指技能学习不是简单的线性积累,而是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渐变性体现在技能从不熟练到熟练的逐步改善;突变性则可能出现在学习者的某个关键时刻,技能突然显著提升。 在体育教学中,理解这些特性有助于设计更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教学策略。耗散结构理论强调环境与系统的互动,因此,教练可以通过调整训练条件,创造有利于技能形成的环境,促使学生系统自发地形成有序的运动技能结构。 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复杂运动技能的形成模式,这涉及到更多的因素,如认知、感知、决策和执行的协调。耗散结构理论可以帮助解释这些复杂过程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形成稳定的运动技能。 关键词:耗散结构;运动技能;形成 文章指出,虽然耗散结构的形成是自发的,但教师可以通过控制教学条件来促进这种结构的出现,从而推动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这种理论的应用为优化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本文通过对耗散结构理论的深入分析,为理解和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体育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