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数据依赖与模式分解

需积分: 45 1 下载量 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3 收藏 1.26MB PPT 举报
"本节内容主要总结了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包括关系模式的分解和数据依赖,以及由此引发的数据库异常问题。" 在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中,我们关注如何有效地构建关系模式,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本节重点讨论了两个关键特性:无损联接性和保持依赖性,它们是关系模式分解的重要标准。数据等价指的是两个模式在存储信息时应该具有相同的内容,这可以通过无损联接来度量。无损联接性意味着在分解过程中不会丢失任何数据,即任何可能的合法数据组合都可以通过分解后的模式重新构造出来。而依赖等价则关注于模式之间的依赖关系,确保两个模式有相同的依赖集闭包,这意味着即使模式分解了,依赖关系依然保持不变,从而保证数据的语义正确性。 本章的核心内容涵盖了数据依赖,这是整个理论的基础。数据依赖主要包括函数依赖,它是描述属性间关系的方式。函数依赖指出,如果在关系模式中,一个属性(或属性集)的值能唯一确定另一个属性的值,那么就存在函数依赖。例如,在教师-课程关系模式R(TNAME,ADDR,C#,CNAME)中,TNAME可能可以唯一确定ADDR,反之亦然。函数依赖的推理规则,如 Armstrong 定理,用于推导出依赖集的其他成员。 关系模式的分解是解决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的关键手段。数据冗余可能导致存储空间浪费,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引起更新操作异常,如修改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例如,如果一个教师教授多门课程,他的地址会在关系中重复存储,当教师地址更改时,需要在所有相关位置进行更新,否则会出现不一致。此外,如果一个新教师没有分配课程,他的信息无法插入关系中,因为候选键(TNAME,C#)要求C#不能为空,这违反了实体完整性的规则。类似的问题在其他数据模型中也会出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属性间的函数依赖,并通过分解关系模式来消除冗余。例如,将R分解为R1(TNAME,ADDR)和R2(TNAME,C#,CNAME),这样就可以避免地址的重复存储,减少更新异常的风险。通过这样的分解,我们可以在保持数据等价性和依赖等价性的同时,优化数据库的设计,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效率。 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的核心是理解并处理数据依赖,合理地分解关系模式,以防止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确保数据库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完整性。通过函数依赖的分析和关系模式的无损联接分解,我们可以构建出更加合理、高效的关系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