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首例个人电脑病毒Elk Cloner:起源与功能

3星 · 超过75%的资源 需积分: 12 13 下载量 2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4 1 收藏 5KB TXT 举报
"elk cloner" 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计算机病毒,由1982年1月31日一名15岁的高中生里奇·斯克伦塔编写的。这个病毒在当时的个人电脑领域引起了轰动,尽管它并非出于恶意,而是通过磁盘传播,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进行自我复制和传播。它的名字中的 "elk" 可能是一个幽默的玩文字游戏,暗示了它的“粘性”和不可抗拒的特性。 病毒的源码部分揭示了一段早期的机器语言代码,展示了病毒如何初始化自身、检查版本和执行特定操作。例如,ORG$9000指令表示程序的起始地址,VERSN指令存储病毒的版本信息,如DFB$02,表明可能是第二版。通过LDA和STA指令,源码设置了不同的内存地址,用于控制不同阶段的行为,比如DOPTCH(可能用于处理开关选择)、RUNPTCH(控制运行流程)、LODPTCH(加载数据)等。 "BOOTUP" 段落描述了病毒在电脑启动时的执行流程,包括读取数据、更新指针并调用特定函数。"TESTON" 和其后的子程序用于检查病毒是否已经存在于系统中,如果不存在则调用 "CLONE" 操作进行复制。"LOD"、"BLOD" 和 "CATALOG" 分别对应于病毒的不同功能,如加载、备份或执行目录操作,而"RETURN" 则表示病毒执行完毕后的清理工作。 "CLONE" 部分的核心代码展示了病毒如何读取原始数据(通过JSRREAD),并将自身身份(IDENT)复制到目标位置,从而实现自我复制。整个源码体现了80年代初期病毒编程的简单但巧妙的技术,对后来的恶意软件开发产生了深远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elk cloner的出现标志着个人电脑病毒时代的开始,它提醒我们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的进步。同时,它也反映了早期程序员对于技术边界的探索和挑战,以及当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环境的特点。这个历史事件至今仍被IT专业人士作为教育和警示案例来研究。"elk cloner" 的源码不仅是一个编程技术展示,更是计算机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