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基础:信道译码准则与TCP/IP Socket编程

需积分: 39 13 下载量 11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0 收藏 2.8MB PDF 举报
"《应用信息论基础》是由朱雪龙编著的一本关于信息理论的教材,涵盖了信息论的基础概念、方法和应用。书中详细探讨了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以及相关的译码准则,旨在为信息类专业的研究生提供教材或教学参考。" 在通信系统中,信道译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如何从经过信道传输后的可能含有错误的信号中恢复出原始信息。在《应用信息论基础》中,作者朱雪龙阐述了信道译码的基本准则。对于信源码,由于其唯一可译性,译码相对简单,可以直接通过逆运算还原信息。然而,信道码的情况则复杂得多,因为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导致接收到的码字与发送的码字不同。 根据离散无记忆信道的模型,发送的码字\( c_m = (c_{m1}, c_{m2}, \cdots, c_{mN}) \)在接收端变为\( y = (y_1, y_2, \cdots, y_N) \)的概率由式(5.3)给出,即每个接收符号\( y_n \)独立地依赖于相应的发送符号\( c_{mn} \)。这意味着一个发送码字可能对应多个接收矢量,因此译码不能简单地反转编码过程,而需要将接收矢量空间\( \{Y\} \)划分为\( M \)个互不相交的子集\( Y_m, m = 0, 1, 2, \cdots, M - 1 \)。每个子集\( Y_m \)对应一个解码结果,如式(5.4)所示,当接收矢量\( y \)属于子集\( Y_m \)时,解码器将其译码为\( m \)。 译码准则决定了接收矢量空间如何划分以达到最佳性能。理想的译码器设计目标是使得平均的译码差错概率最小,这被称为最小差错概率准则。在此准则下,接收矢量空间的划分应优化以降低误码率。书中的内容还涵盖了信源的冗余度压缩编码、熵压缩编码、信道的容量和信道编码等主题,这些都是信息论中的核心概念,对于理解和优化通信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 朱雪龙的这本书不仅讲解了信息论的基本理论,还关注了实际应用,并且涉及了信息论的一些前沿课题,如最大熵原理和最小鉴别信息原理,以及非统计意义下的信息理论,如组合信息和算法信息。此外,书中还包括通信网络中信源编码与信道容量的问题,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理论知识框架。 该书适合高等学校信息类专业的研究生作为教材或参考书使用,同时也适用于相关领域的科研和技术人员深入学习信息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