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膏体充填技术在煤矿采空区的应用探索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6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846KB PDF 举报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膏体充填开采研究进展 (2012年)" 本文是关于建筑垃圾处理和煤矿采空区治理的一篇科研论文,由刘音、陈军涛、刘进晓和姚树阳等人撰写,发表于2012年12月的《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第31卷第6期。文章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再生骨料,并用其制作膏体填充材料,以此解决煤矿采空区的沉陷问题和“三下”(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压煤问题。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是指将废弃的建筑废弃物经过破碎、筛分等过程,转化为可再利用的骨料。这一过程不仅解决了建筑垃圾的环保问题,也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论文指出,当前对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在膏体充填中的应用,尤其是在煤矿采空区的填充。 膏体充填技术是一种常见的煤矿采空区治理手段,它通过将特殊配比的膏体注入采空区,以支撑和稳定地层,防止地面沉陷。论文分析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作为膏体填充材料的可能性,认为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然而,该技术还存在一些挑战,如再生骨料膏体的可泵性、充填体的强度和耐久性等问题,这些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可泵性是指膏体在管道中的流动性能,对于填充作业的效率至关重要。再生骨料膏体需要具备良好的流动性,以便于输送至深部采空区。充填体的强度则关系到填充效果的持久性,需要保证在地下压力下不发生破坏。耐久性研究则关注填充材料在长期地下水、化学侵蚀等环境下保持稳定的能力。 此外,论文还提出了再生骨料膏体充填工艺的设计以及充填后的效益评价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工艺设计包括原料准备、膏体配制、输送和填充等环节的优化,以提高整个流程的效率和经济性。效益评价则需要综合考虑环保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这种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全面影响。 这篇论文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和煤矿采空区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提出了再生骨料膏体充填开采技术的潜力与未来研究方向,对于推动绿色矿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