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BDQ钻孔:岩心粒度揭示80万年古气候变迁

0 下载量 6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757KB PDF 举报
可可西里地区BDQ0608钻孔是位于东缘的一个重要地质研究站点,该钻孔由于远离人类活动密集区,能够提供相对原始的湖泊自然演化记录。本文主要探讨了钻孔岩心的粒度特征、总有机碳(TOC)含量以及它们对古气候环境演变的指示意义。 首先,岩心的粒度分析显示,黏土含量主要分布在15%到60%,粉砂含量在30%到70%间,砂含量则较少,大约在0%到20%。通过矩值法计算得出的粒度参数,如标准偏差(0.87~2.69)、偏度(-1.2~4.4)和峰度(0.92~16.43),揭示了不同粒径的主导地位。粒度频率分布曲线显示出四个显著的粒径范围:1、4~10、30~80μm以及200μm。其中,4~10μm和30~80μm的粒径主体反映了深水湖心相和半深水至浅水过渡相的沉积环境,而200μm左右的粒径则指示了极浅水的滨湖相沉积。 TOC含量的变化与粒度特征紧密相关,它揭示了过去875.8千年前以来的气候变化历程。在875.8kaBP至608.7kaBP期间,气候呈现明显的暖湿与冷干交替特征,TOC随湖泊水位变化显著,高值时期对应于湖泊水位稳定的沉积,而低值时期则对应于湖泊水位下降和不稳定沉积。这一阶段,黏土与砂含量变化频繁且剧烈。 608.7kaBP至366.5kaBP,气候趋向于由暖湿向冷湿转变,粉砂含量显著增加,湖泊沉积环境趋于稳定,TOC在此过程中逐渐降低。随后的366.5kaBP至29.2kaBP,虽然黏土含量较高且波动大,砂含量较低但有时会出现显著上升,湖泊沉积环境经历了剧烈变化,TOC的变化与粒度变化保持了一定一致性,表现出暖湿与冷干交替以及温度下降的气候特征。 进入29.2kaBP至0kaBP阶段,黏土含量依然较高,但整体上,随着时间推移,湖泊环境趋于冷却,TOC的高低变化与气候的冷干趋势同步。这表明,整个时期内,BDQ0608钻孔的岩心记录了可可西里地区湖盆从温暖湿润到寒冷干燥的气候变化过程,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乃至全球古气候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这篇首发论文不仅提供了详细的地质学数据,还为古气候重建提供了关键证据,有助于科学家们深入理解青藏高原的气候演变历史,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