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荷载下软岩隧道锚喷支护结构响应研究

PDF格式 | 739KB | 更新于2024-09-07 | 166 浏览量 | 0 下载量 举报
收藏
"软岩流变特性隧道支护结构地震响应" 本文主要探讨了地震载荷下软岩隧道锚喷支护结构的安全性问题。在隧道工程中,尤其是在地质条件复杂的软岩区域,地震可能会导致隧道结构的显著破坏。软岩具有流变特性,即在长期荷载作用下会发生缓慢的变形,这在地震环境下尤为突出。为了深入理解这种现象,研究人员利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构建了隧道模型,模拟了不同支护刚度条件下的围岩变形和支护体应力状态。 通过对模型的数值分析,研究发现二衬(二次衬砌)厚度对隧道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当二衬厚度分别增加到30cm、40cm、50cm和60cm时,拱顶围岩的变形量相应减小,分别为-23.63cm、-19.37cm、-16.77cm和-15.59cm。这表明随着二衬厚度的增加,能够有效抑制围岩的变形。然而,支护体应力振幅的最大值也随支护刚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分别为9.4%、15.1%、26.8%和42.1%。这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虽然增加支护刚度可以减少围岩变形,但同时也可能使支护体承受更大的地震动力荷载,从而增加结构的破坏风险。 因此,研究指出在抗震设计中,不能单纯依赖增加支护刚度来确保隧道的安全,而应当综合考虑围岩变形控制和抗震设计的平衡。这样的结论为实际工程中的锚喷支护隧道抗震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用参考。在实际操作中,设计者需要根据地质条件、地震烈度等因素,合理选择支护结构参数,以实现最优的抗震性能。 本研究受到多项基金项目的资助,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基金以及辽宁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计划基金。论文的作者宋洋等人在岩石力学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们的工作为解决隧道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地震载荷;软弱围岩;锚喷支护;隧道;稳定性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地震频发地区的软岩隧道工程,必须充分考虑软岩的流变特性和地震载荷的影响,合理设计支护结构,以保证隧道的安全稳定。同时,采用先进的数值模拟方法,如FLAC3D,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准确地预测和评估隧道在地震条件下的行为,从而优化设计策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