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毅院士:人类视听觉认知并非无法计算,大数据时代认知计算新进展
下载需积分: 31 | PPT格式 | 5.59MB |
更新于2024-08-24
| 24 浏览量 | 举报
在"人类的视听觉认知是不可以计算的!-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计算_李德毅院士"这篇文章中,李德毅院士探讨了人类高级认知能力,特别是视听觉认知,与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挑战。他提出,尽管在特定情境下,人类的认知行为可以通过形式化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计算,比如在机器人学中,这种行为与决策过程可以被模拟,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复杂的视听觉认知过程本身可以被完全量化和复制。
文章引述了脑科学研究的观点,强调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极其复杂,无法用现有的计算机算法精确模拟。视听觉认知涉及到无数神经元之间的交互,涉及到感知、理解、记忆和情感等多个层次,这些都是现有计算机难以处理的。因此,尽管我们可以设计出模仿人类认知行为的算法,但无法做到真正的"计算"人类的视听觉认知。
另一方面,文章提到了大数据和认知计算的发展趋势。在大数据时代,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海量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来逼近人类的认知能力,但这更多是通过模式识别和预测,而非真正理解背后的思维方式。例如,Google Cloud Print展示了云计算技术如何辅助打印功能,使得不同平台的应用程序能够通过云端服务器与打印机连接,提供无缝的打印体验,但这仍然是在技术层面上模拟人类需求,而非复制其内在的认知过程。
此外,文章讨论了形象思维的特点,包括形象性、非逻辑性、粗略性和想象性,这些是人类思维的抽象和直观表现,它们在人工智能和认知计算中也有所体现,比如通过建立概念模型或模拟人类决策过程。然而,这些思维特性与传统的逻辑运算和精确计算是截然不同的,它们无法通过纯粹的计算来实现。
总结来说,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人类视听觉认知的独特性以及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局限性,同时也展示了大数据和认知计算在某种程度上如何试图逼近人类认知,但未来仍需在理解和模拟复杂认知方面寻找突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