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实验:可变式分区管理主程序及代码实现

需积分: 9 4 下载量 11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1 收藏 250KB DOC 举报
"这是一个关于操作系统实验的资源,主要涉及可变式分区的内存管理,包括分配与回收的主程序实现。提供了程序代码和相关文档,适用于安徽大学的操作系统课程实践。" 在操作系统中,内存管理是核心部分之一,特别是在早期的计算机系统中,由于内存资源有限,有效的内存分配策略至关重要。可变式分区分配是一种动态内存管理方法,它根据进程的大小动态调整内存分区,以适应不同大小的需求。这个实验中,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实现可变式分区的分配和回收。 分配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初始化:在程序开始时,创建一个空闲区说明表(Freearea 结构体),用于记录空闲分区的信息,如起始地址、大小和状态。在这个实验中,`head` 变量是一个指向空闲区链表头部的指针,初始值为 `NULL`。 2. 输入处理:`inputprocess` 函数负责处理新分配的内存请求。它接受三个参数,分别是起始地址、大小和状态,然后创建一个新的 `Freearea` 结构体,将这些信息存储在其中,并将其插入到空闲区链表中。如果链表为空,新结点将成为链表头;否则,新结点将被添加到链表的末尾。 3. 排序:为了提高分配效率,通常会按照空闲区的起始地址对空闲区链表进行排序。`paixu1` 函数实现了这一功能,通过比较相邻节点的起始地址,对链表进行升序排列。这样,当查找适合分配的空闲区时,可以更快地找到合适的位置。 4. 显示:`print` 函数用于输出当前的空闲区链表状态,便于调试和理解。首先调用 `paixu1` 对链表排序,然后遍历链表打印每个空闲区的起始地址、大小和状态。 回收过程则涉及到如何将释放的内存重新合并到空闲区链表中,这通常需要检查相邻的空闲区是否可以合并,以减少碎片并提高内存利用率。然而,这部分在提供的代码中没有明确体现,可能需要在实际实验中进一步实现。 此外,这个实验可能还会涉及其他内存管理策略,如首次适应、最佳适应、最差适应等,以及如何处理内存碎片问题。学生在完成这个实验时,需要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实际操作它们在代码中的实现。 这个实验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可变式分区分配的原理,并通过编程实践来增强对内存管理机制的掌握。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操作系统中的内存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