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服务器MongoDB架构详解与基本操作指南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6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4 收藏 26KB DOCX 举报
MongoDB架构及基本操作说明文档详细讲解了分布式NoSQL数据库MongoDB的核心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本文档首先介绍了MongoDB的两种主要架构模式:单Shard+ReplicaSet和双Shard+ReplicaSet。 在单服务器架构中,数据被均匀地分散到一个Shard内,其中primary节点负责写入操作,secondary节点作为备份用于读取请求,并在primary宕机时接替其职责。这种架构确保了高可用性,但扩展性有限。当需要提升性能或容错能力时,可以采用双Shard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数据被分布在两个独立的Shard中,每个Shard都有一个primary和一个secondary节点,还有一个arbiter节点用于选举和保持系统稳定。 双Shard设计允许两个服务器同时处理读写操作,即使一个Shard出现问题,也能通过另一个Shard保持服务。此外,arbiter的存在确保了在primary节点故障时,剩余节点的数目大于50%,从而避免系统崩溃。两个Shard内的arbiter和secondary必须部署在同一服务器上,以优化性能和灾备策略。 文档还提供了启动MongoDB集群的步骤,包括启动primary、secondary和arbiter节点,使用命令行工具如`./mongod`配置节点名称、数据路径、日志路径和端口。初次连接到集群时,通过`./mongolocalhost:PortNum/admin`访问admin数据库,执行`replSetInitiate`命令来初始化ReplicaSet。 后续扩展时,可以通过添加新Shard并执行balance操作来进一步优化集群的负载分布和性能。这个过程涉及监控系统状态、决定哪些数据移动以及调整数据分片策略。 MongoDB的架构设计注重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通过合理的Shard和ReplicaSet配置,能够在处理大量数据的同时提供稳定的读写操作。掌握这些核心概念对于有效地管理和维护MongoDB集群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