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变换在特征提取中的应用——模式识别实验报告
需积分: 9 20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5
1
收藏 183KB DOC 举报
"这篇实验报告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模式识别课程,主要探讨了如何利用K-L变换(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进行特征提取。学生们通过对比K-L变换与Fisher线性判别方法,对模式识别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报告中详细介绍了K-L变换的原理,以及在实验中如何应用该方法处理身高和体重数据,以实现样本的分类。"
K-L变换,全称为Kullback-Leibler散度,是一种衡量两个概率分布差异的无量纲量。在特征提取中,它常被用于降维处理,特别是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的形式。PCA是一种统计方法,旨在找到数据的主要成分,即最大化数据方差的方向,从而减少数据的维度而不损失太多信息。
在实验中,学生首先对整个样本集(包括FAMALE.TXT和MALE.TXT数据)进行了K-L变换,即PCA,目的是找到样本集的主成分。他们将数据投影到特征值最大的方向,观察男女样本在新坐标系中的分布,并基于这个主成分进行分类。这种做法有助于简化数据,同时保持数据的大部分信息。
接着,学生们利用类平均向量提取判别信息,寻找最佳投影方向。这一步可能涉及计算类内离差平方和(Within-class scatter matrix)和类间离差平方和(Between-class scatter matrix),然后找到这两个矩阵之间的最优分离超平面。
K-L变换的数学原理涉及到随机向量的均值向量、相关矩阵和协方差矩阵。通过正交变换,可以将原始向量转换成一组新的正交基,这些基由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决定。在约束条件下优化均方误差,可以找到使误差最小的正交变换矩阵,即相关矩阵的前m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在实验内容部分,样本集的身高和体重数据被作为二维特征向量。通过计算样本均值和协方差矩阵,找出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形成新坐标系。然后,将原始数据投影到这个新坐标系中,根据变换后的一维向量进行分类。
这份实验报告展示了K-L变换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通过对比不同特征提取方法,强调了K-L变换在数据降维和分类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这种方法对于理解和处理高维数据,尤其是在有限的计算资源下,具有重要的价值。
2015-03-07 上传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2023-07-05 上传
2012-04-25 上传
2020-12-31 上传
lizhao199101
- 粉丝: 0
- 资源: 5
最新资源
- WordPress作为新闻管理面板的实现指南
- NPC_Generator:使用Ruby打造的游戏角色生成器
- MATLAB实现变邻域搜索算法源码解析
- 探索C++并行编程:使用INTEL TBB的项目实践
- 玫枫跟打器:网页版五笔打字工具,提升macOS打字效率
- 萨尔塔·阿萨尔·希塔斯:SATINDER项目解析
- 掌握变邻域搜索算法:MATLAB代码实践
- saaraansh: 简化法律文档,打破语言障碍的智能应用
- 探索牛角交友盲盒系统:PHP开源交友平台的新选择
- 探索Nullfactory-SSRSExtensions: 强化SQL Server报告服务
- Lotide:一套JavaScript实用工具库的深度解析
- 利用Aurelia 2脚手架搭建新项目的快速指南
- 变邻域搜索算法Matlab实现教程
- 实战指南:构建高效ES+Redis+MySQL架构解决方案
- GitHub Pages入门模板快速启动指南
- NeonClock遗产版:包名更迭与应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