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原理:片选信号的三种产生方法解析

需积分: 34 0 下载量 10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3 收藏 4.81MB PPT 举报
"这篇资料是关于单片机原理的教程,着重讲解了片选信号的产生方法和单片机的基本概念、结构、发展及其应用。" 在单片机系统中,片选信号的产生通常涉及两种主要方法:线选法和译码法。 线选法是通过直接使用地址总线的高位地址线作为存储器芯片的片选信号。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电路设计简洁,不需要额外的地址译码器硬件,因此体积小、成本较低。然而,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即可寻址的器件数量有限,导致地址空间不连续,这在需要扩展大容量存储器时会成为一个问题。 译码法是更为常见的片选信号产生方式,特别是对于大容量多芯片的存储器扩展。这种方法利用译码器对高位地址进行译码,译码器的输出作为各个存储器芯片的片选信号。译码器可以分为全译码和部分译码。全译码意味着每个存储单元都有一个独立的片选信号,而部分译码则可能将多个存储单元归为一个片选信号。常见的译码器芯片有74LS138(3线-8线译码器)、74LS139(2线-4线译码器)和74LS154(4线-16线译码器),这些芯片在单片机系统设计中经常被用到。 该教程旨在帮助学习者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以及应用系统设计方法。单片机,又称单片微型计算机,是一种集成度极高的微处理器,它将CPU、内存、定时器/计数器、I/O接口等主要组件集成在单一芯片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系统。这种紧凑的设计使得单片机在各种应用领域中非常灵活,如工业控制、家用电器、汽车电子、通信设备等。 单片机有两种基本结构形式:普林斯顿结构和哈佛结构。普林斯顿结构下,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共享同一地址空间;而哈佛结构中,两者是分开的,各有独立的地址空间,例如Intel的MCS-51和80C51系列。单片机的CPU通常包含通用微处理器的功能,并增加了针对控制任务的特殊处理能力,如位操作、中断处理等,以增强其实用性和灵活性。 通过学习这个教程,学员应能理解和应用单片机的原理,编写汇编语言程序,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设计和实现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基于单片机的系统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