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局域网延时分析:Pythagor仿真实验对比RTS/CTS与CTS To Self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9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791KB PDF 举报
"基于Pythagor的无线局域网延时分析 (2013年)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本文详细探讨了无线局域网(WLAN)中的隐藏节点问题及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隐藏节点问题在WLAN部署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挑战,它会导致数据包冲突和效率降低。802.11g协议为缓解这个问题,引入了两种访问机制:RTS/CTS(请求发送/清除发送)和CTS To Self。 RTS/CTS机制是一种防止碰撞的方法,发送节点在传输数据前先发送一个短的RTS帧,等待接收节点回应一个CTS帧,确认信道空闲。这种方法旨在减少隐藏节点造成的冲突,但并非在所有环境下都能提供最佳性能。 相比之下,CTS To Self机制是发送节点在开始传输前向自身发送一个CTS帧,以通知其他可能的隐藏节点其即将占用信道。这种方法减少了通信开销,因为不再需要等待接收节点的回应,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冲突,尤其是在网络密集且存在多个隐藏节点的环境中。 为了对比这两种机制的实际效果,作者使用了Pythagor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实验。通过仿真,他们发现CTS To Self访问机制在抖动延时和媒体访问延时方面表现出优于RTS/CTS的性能。这可能是因为CTS To Self减少了RTS/CTS交互所需的额外时间,从而降低了延迟。 文章还引用了先前的研究工作,如通过调整接收范围和传输功率来处理隐藏节点问题,以及提出改进的MAC协议(e-MAC)以根据信号强度决定是否接收数据,以提高网络吞吐率。此外,通过开启RTS/CTS功能和控制接入点(AP)覆盖范围,可以减少冲突,减轻隐藏节点问题。 本文对802.11g协议中的RTS/CTS和CTS To Self访问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强调了CTS To Self在特定环境下的优势。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优化WLAN设计,特别是在考虑延迟敏感的应用场景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