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历程

需积分: 43 3 下载量 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2 收藏 2.92MB PPT 举报
"这篇资源讲述了从第一代到第四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重点是第四代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包括中国的银河系列巨型机和曙光1000,并简要提到了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特别是微处理器的演进。" 在计算机的发展史上,第四代计算机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从1971年至今的计算机时代。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采用了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和LSI),使得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大幅提升,达到了每秒几百万到千万亿次的级别。主存储器完全由半导体存储器构成,而磁带、磁盘、光盘则成为主要的外部存储设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技术进步显著,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的诞生,开启了个人计算机的时代。 中国的银河系列计算机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银河-I是1978年开始研制的,于1983年通过国家鉴定,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每秒能进行1亿次向量运算的巨型计算机。随后,国防科技大学在1992年成功研发了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其峰值运算速度达到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1995年,国家智能机中心推出了曙光1000,这是国内首台采用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计算机。1997年,国防科大又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制成功了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实力。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CPU的集成度不断提高,从4004(4位机)到各种8位和16位的CPU,再到后来的32位和64位处理器。微处理器的发展推动了个人计算机(PC)的普及,如Intel的x86系列和AMD的处理器,它们使得计算机能够进入家庭和办公室,开启了计算机的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趋势。 第四代计算机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不仅在性能上实现了巨大飞跃,还在计算机架构和应用上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同时,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展示了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形态和功能也在持续演变,向着更小、更快、更智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