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欺凌:成人动机与抑制模型解析

需积分: 10 0 下载量 9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09 收藏 1.19MB PDF 举报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扩大了人们的交流范围。然而,这一现象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网络欺凌问题日益严重。本文探讨了为何成年人会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网络欺凌,填补了先前研究在IT人工制品对网络欺凌影响以及社交动机方面的空白。 作者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即社交媒体网络欺凌模型(SMCBM),它是基于Akers(2011)的社交结构和社交学习(SSSL)模型的扩展。SMCBM特别强调了匿名性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因为匿名性在网络环境中易于滋生网络欺凌行为。模型将网络欺凌行为的产生归因于五个子结构的相互作用:中立化(neutralization)、匿名性(anonymity)、抑制解除(disinhibition)、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以及差异化关联(differential association)。这些子结构共同影响个体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选择,特别是当它们与大量使用社交媒体的环境结合时,会促进网络欺凌的社会学习过程。 研究通过调查1,003名实际参与网络欺凌的成年人,验证了SMCBM的有效性。结果显示,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及匿名性的存在,使得个体在虚拟世界中更容易表现出他们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表现出来的行为,这加剧了网络欺凌的发生。此外,模型还揭示了社会结构、社会学习以及模仿(imitation)等因素在促成网络欺凌行为中的角色。 本文的发现对于理解网络欺凌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对预防和干预网络欺凌行为具有指导意义。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重点关注这些理论因素,以制定更有效的策略来减少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欺凌行为,维护一个健康、安全的在线环境。同时,法律、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依据这些研究成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教育宣传,以防止网络欺凌现象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