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SU算法详解:自适应二值化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

4星 · 超过85%的资源 需积分: 9 28 下载量 10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11-12 1 收藏 58KB DOC 举报
本文档详细介绍了自动单阈值分割的OTSU算法,这是一种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领域广泛应用的自适应计算方法,用于将灰度图像转换为二值图像,以简化后续处理。OTSU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分析图像的灰度级直方图,找到一个最优阈值,使图像分割后两个部分的信息熵之和达到最小,从而实现最佳的二值化效果。 该算法的C语言实现源于Ryan Dibble,后来得到了Joerg.Schulenburg和R.Z.Liu等人的改进和优化。在提供的代码片段中,首先定义了必要的变量,如图像指针np、阈值thresholdValue、直方图数组ihist,以及计数器i、j、k等。函数接收参数包括输入的灰度图像数据(image)、图像的行数(rows)、列数(cols)以及区域(x0, y0, dx, dy)用于计算阈值,以及一个调试选项vvv,决定是否输出调试信息。 函数的主要步骤如下: 1. 初始化直方图数组并设置最小值gmin为255(最大灰度值)和最大值gmax为0(最小灰度值)。 2. 遍历图像,统计每个灰度级出现的次数,填充到ihist数组中。 3. 计算直方图总像素数n,以及两个子区域的像素数n1和n2。 4. 初始化两个部分的均值m1和m2,以及两个部分的累计像素值csum。 5. 遍历直方图,根据当前灰度级计算两个部分的均值、累计像素值、以及两个部分的熵差的平方(fmax)。熵差的平方与阈值选择有关,因为它衡量了两个部分信息量的不均衡程度。 6. 更新全局最大熵差的平方fmax,并找到对应的阈值sb。 7. 当遍历完整个直方图后,阈值thresholdValue即为使fmax达到最小的那个sb。 OTSU算法的关键在于动态调整阈值,寻找最优分割点,这在很多场景下都非常有效,例如在字符识别、医学图像分析、图像分割等任务中。了解并掌握这个算法的原理和实现,可以帮助开发者编写出更高效、精确的图像处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