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逻辑器件PLD:从低密度到高密度的革命

需积分: 40 16 下载量 16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2 收藏 1.73MB PPT 举报
"这篇资料主要介绍了可编程逻辑器件(PLD),包括其起源、类型、特点以及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中的应用。" 在数字集成电路领域,可编程逻辑器件(PLD)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使得设计者能够根据需求自定义逻辑功能,从而实现更灵活、高效和可靠的系统设计。PLD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包括EPROM、FPLA、PAL、GAL、EPLD、FPGA和CPLD等多种类型。这些器件根据密度可以分为低密度PLD(LDPLD)和高密度PLD(HDPLD)。 PLD的主要优势在于它们的用户可编程性,这使得设计者能够在不改变硬件的情况下调整逻辑设计。例如,可编程阵列逻辑(PAL)只允许编程与阵列,而通用阵列逻辑(GAL)则提供了更高级的编程能力。随着技术的发展,可擦除可编程逻辑器件(E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和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等高密度PLD应运而生,进一步提升了设计的灵活性和集成度。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是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的核心,它将PLD作为硬件基础,通过软件工具辅助实现从设计输入到编程的整个流程。设计输入可以是原理图或硬件描述语言(HDL),经过设计实现阶段的优化、映射、布局和布线后,最终完成器件编程,确保功能正确性和性能满足要求。这种基于芯片的设计方法显著降低了设计复杂系统的难度和时间,同时减少了传统方法中的功耗和体积问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PLD带来了诸多优点,如小体积、低功耗和高可靠性,但其批量生产时的成本较高,设计和制造周期相对较长。对于需要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可能需要考虑定制型集成电路(ASIC)的方案,后者虽然不具备PLD的灵活性,但在批量生产时能提供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 PLD及其在EDA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数字系统设计的进步,使得设计者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实现创新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PLD将继续在电子系统设计中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