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Tor匿名通信系统的测量与匿名性研究

需积分: 9 4 下载量 12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6 收藏 312KB PDF 举报
"第二代洋葱路由(Tor)的测量与研究,周挺,王春露,北京邮电大学体系结构中心" 本文主要探讨了第二代洋葱路由(Tor)这一匿名通信系统的测量与研究,作者通过主动测量获取了关于Tor的关键参数,如路由规模、生存时间、地理分布、带宽、电路吞吐量和延迟等,以此分析其匿名性和可用性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匿名通信是互联网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手段,Tor作为目前最广泛应用的匿名通信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基于多跳的TCP流通信,通过全球志愿者运营的中继节点构建分布式匿名覆盖网络。与早期的MIX系统不同,Tor采用虚电路的方式,能够提供更低的延迟,更适合网页浏览、即时通讯等实时性需求较高的应用。 论文首先介绍了匿名通信的历史背景,包括MIX系统及其衍生物Mixmaster、Mixminion、ISDNMix和JAP等,强调了这些系统在匿名性保护上的贡献,但同时也指出了它们不适合实时应用的局限性。 接着,作者详细分析了当前Tor网络的状态,指出其拥有约2000个在线路由器,服务数百万用户。这种规模的网络提供了相当程度的匿名性和可用性。然而,通过主动测量,作者发现路由的生存时间、地理分布和带宽等因素对匿名性和可用性有显著影响。例如,路由的不稳定可能导致匿名性的降低,而带宽和延迟则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和系统的整体性能。 论文进一步讨论了测量结果对匿名性和可用性的影响。匿名性方面,多跳路由可以有效抵御流量分析,但某些特定情况下的路由选择可能暴露用户信息。可用性方面,路由的带宽分配不均可能导致部分用户的通信质量下降,而延迟问题则可能影响实时通信的效率。 最后,作者提出了针对Tor的设计和配置改进建议,旨在提升匿名性和可用性。这些建议可能包括优化路由选择算法以提高匿名性,调整中继节点的带宽分配以改善通信性能,以及增强网络稳定性以延长路由的生存时间。 关键词:匿名通信;Tor;主动测量;匿名性;可用性 这篇论文对于理解Tor匿名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评估其性能以及探索提升匿名通信系统的安全性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不仅为Tor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其他匿名通信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