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柱体激电时间谱理论研究:充电与放电对比

需积分: 7 0 下载量 8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524KB PDF 举报
"埋藏柱体上激电时间谱的理论研究 (1987年),该研究由李全铭和陈兆洪在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院进行,主要探讨了均匀电场中水平圆柱体的视电阻率计算以及激电响应时间谱的分析。通过镜象法考虑了实源与虚源的相互作用,给出了水平圆柱体在均匀电场中的精确视电阻率表达式。文章利用线性数字滤波法对不同条件下的埋藏水平圆柱体进行了激电响应时间谱的计算,特别关注了充电导数时间谱,并将其与放电时间谱进行了比较。" 这篇论文聚焦于地质勘探中的电阻率法和激发极化法,特别是针对埋藏极化体的时间域和频域特性。作者指出,自从W.H.Pelton等人提出利用多频IP区分矿物和消除感应效应后,频谱和时间谱激电法在区分异常源性质方面得到了广泛发展。然而,由于实际测量中只能获取视激电响应而非岩(矿)石的固有响应,因此深入研究影响埋藏极化体的各种因素及其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论文批评了Pelton提出的“稀释因子”方法,认为其不适用于频率相关的系统,可能导致固有Cole-Cole模型参数的计算误差。Soininen的积分方程法虽然可以计算非极化空间中矩形柱体的视IP频率谱,但计算成本高,不适合普遍应用。传统的电法勘探方法在处理地下半空间问题时,通常采用一级倍加近似,这在目标体埋深较大时可能满足精度要求,但在浅层情况下会出现显著误差。 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强调了柱体埋深和测点位置变化对视激电谱形态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幅值。他们通过实验发现,这些因素不仅影响谱的幅度,还会影响谱的形态。这与传统观点——几何因子只影响幅值而不改变谱形态——相悖,为理解和解释埋藏柱体的激电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篇论文为地质勘探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贡献,尤其是在提高识别和解析地下结构能力方面。通过更准确的计算视电阻率和理解时间谱的变化,可以更有效地探测和区分不同类型的地质体,从而优化矿产资源的勘查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