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驱动的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选址偏好模型构建
下载需积分: 7 | PDF格式 | 451KB |
更新于2024-08-11
| 8 浏览量 | 举报
"该文是关于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选址偏好的研究,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聚落分布与海拔、坡度、水系、地貌、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关系,并构建了史前聚落选址偏好等级模型,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区。"
在史前时期,人类聚落的选址通常受到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篇论文以环嵩山地区为例,深入研究了这些因素如何塑造史前聚落的分布模式。首先,研究者从1452处史前聚落中随机抽取了60%的数据作为分析样本,这是为了确保样本的代表性,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出整个区域的聚落选址特征。
接着,研究者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这是一种强大的工具,能够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揭示不同地理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考察了六个关键的地理环境因子:海拔高度、坡度、水系、地貌、土壤和气候。这些因子对聚落选址至关重要,例如,海拔高度可能影响到气候条件,坡度则关乎土地的可用性和稳定性,而水系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水源的提供有着直接影响。
论文采用变异系数法来确定各个指标因子的权重,这是为了量化每个因素在聚落选址决策中的相对重要性。变异系数可以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帮助确定哪些因素在聚落分布上具有更大的差异性或一致性。
在确定了各因子权重后,研究者引入了空间加权叠加法来构建史前聚落选址偏好等级模型。这种方法考虑了地理位置间的相互影响,使得模型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一个地点是否适宜建立聚落。最终,根据模型结果,环嵩山地区被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聚落选址偏好区,这反映了不同区域在史前时期对人类居住的吸引力。
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剩余40%的聚落数据被用来对比模型预测和实际分布,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这意味着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环嵩山地区未被发现的史前聚落可能的位置,对于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这篇论文揭示了史前人类如何根据自然环境因素选择居住地,提供了对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模式的深入理解,同时也为未来类似区域的聚落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支持。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上的适应策略,以及自然环境如何塑造了早期社会的发展轨迹。
相关推荐










weixin_38749895
- 粉丝: 7

最新资源
- Java实现多线程TCP聊天功能详解
- 利用C#开发百度图片爬虫的实践指南
- 当当网Java项目问题分析及解决指南
- Python实现Delphi Windows IOCP通讯模型封装详解
- 《网文快捕CyberArticle 4.363》简体中文注册版介绍
- Pock计时器小部件插件的安装与使用指南
- 华为C8500中文Recovery刷机全攻略
- 国外Silverlight精选XAP文件展示
- C#超市系统前后台源码分析及SQL2005数据库应用
- 轻松获取文本框内容:最新实用脚本下载
- Python实现的Socket网络MVC服务器框架
- 章节对齐工具:解析与交错多语言章节
- Node.js实现Web推送消息的加密与发送
- Font-Awesome图标库使用指南教程
-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在线选择题网络考试系统
- TTPlayer1.0:简易MP3播放器与歌词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