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学院派与极客派的交融

需积分: 50 7 下载量 13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4 收藏 50.8MB PPT 举报
"沈逸副教授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专家,专注于大国关系、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网络外交及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等领域。他的专著《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于2013年出版。李舟军教授则在北航从事网络安全教育,并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方面有深入研究,提出实战环境下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的新思路。网络安全人才通常分为学院派和极客派,前者以扎实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科研成果著称,后者则以实战技能和创新精神闻名。"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网络空间中。沈逸副教授和李舟军教授的工作揭示了两种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派,如方滨兴院士、王小云教授、冯登国研究员、宋晓东教授和蒋旭宪教授,他们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主要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中从事教学和科研,对网络安全理论有深厚理解,并在学科发展中起引领作用。他们的培养路径通常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另一方面,极客派,如Geohot、于旸、袁仁广和吴石,他们在不同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技术才能,往往通过实际操作和自我学习提升技能。他们可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安全专业出身,但凭借其独特的技术实力和创新思维,在网络安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Geohot独立破解了iPhone和PS3,而于旸以其在移动安全和系统安全方面的贡献而知名。 面对新的网络安全形势,李舟军教授提出的实战环境锤炼下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新思路强调了结合理论与实战的重要性。这可能意味着在教育体系中融入更多实战训练,模拟真实网络攻击场景,让学生在应对实际威胁的过程中提升技能。同时,鼓励跨学科合作,将不同背景的人才融合,以增强整体的网络安全防御能力。 这种新思路的实施可能包括建立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如设立网络安全实战实验室,举办网络安全竞赛,以及与业界紧密合作,提供实习和项目经验,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环境中锻炼和提升。此外,也需要关注非传统背景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因为他们往往能带来新颖的解决方案和视角。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不断更新的知识和实战经验。学院派和极客派的并存和发展,以及对新思路的探索,都表明网络安全领域正在积极寻找适应新时代挑战的人才培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