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kerfile教程:模型推理服务自定义镜像部署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7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5 收藏 7KB MD 举报
本教程主要讲解如何使用Dockerfile构建深度学习模型推理的自定义镜像,并进行在线服务部署。关键步骤包括准备基础镜像、编译镜像和上传镜像到容器镜像服务(SWR)。 在深度学习领域,将模型部署为在线服务是常见的需求。Dockerfile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它允许我们定义一个自定义的运行环境,包含所有必要的库和模型文件,以便模型能够被高效地运行和分发。以下是对Dockerfile和模型推理服务部署流程的详细说明: 1. **制作能提供推理服务的镜像** - 文件结构:一个基础的自定义镜像通常包含Dockerfile、CANN包(用于模型推理的计算库)、部署推理目录(deploy_infrence)以及相关服务脚本。 - Dockerfile:定义了镜像构建过程,包括基础镜像的选择、依赖库的安装、文件的复制以及服务启动命令等。 - CANN包:包含了针对特定硬件优化的计算库,例如针对华为 Ascend AI 处理器的CANN包。 - deploy_infrence 目录:包含了服务相关的代码和服务接口(如service.py)以及模型文件(如opt_caption_graph.mindir,这是MindSpore模型的权重文件)和码表(vocab.json)。 2. **镜像编译** - 使用Dockerfile编译镜像,需要确保Dockerfile、CANN包和模型文件在同一目录下。使用`docker build`命令指定镜像名和版本号,例如:`docker build -t test_deploy:0.0.1.`。这将根据Dockerfile中的指令创建一个新的镜像。 3. **镜像上传** - 首先,需要配置本地Docker以信任并连接到SWR(华为云的容器镜像服务)。这包括在`/etc/hosts`和`/etc/docker/daemon.json`中添加SWR的IP地址和配置。 - 修改配置后,重启Docker服务使更改生效。 - 登录SWR仓库:通过ModelArts控制台生成的临时登录指令在服务器上执行以登录。 - 使用`docker tag`命令为本地镜像打上SWR仓库的标签,然后使用`docker push`命令将镜像推送到仓库。 4. **服务部署** - 在SWR上创建镜像仓库后,模型推理服务可以通过调用该镜像来启动。这通常涉及编写API接口或使用云服务提供的服务编排工具。 这个教程覆盖了从构建深度学习推理服务的基础镜像到将其部署到云端的全过程,对于想要将模型投入实际应用的开发者来说非常实用。理解并掌握这些步骤,可以确保模型能够在任何支持Docker的环境中稳定运行,同时也便于团队协作和版本管理。
2024-12-26 上传
智慧工地,作为现代建筑施工管理的创新模式,以“智慧工地云平台”为核心,整合施工现场的“人机料法环”关键要素,实现了业务系统的协同共享,为施工企业提供了标准化、精益化的工程管理方案,同时也为政府监管提供了数据分析及决策支持。这一解决方案依托云网一体化产品及物联网资源,通过集成公司业务优势,面向政府监管部门和建筑施工企业,自主研发并整合加载了多种工地行业应用。这些应用不仅全面连接了施工现场的人员、机械、车辆和物料,实现了数据的智能采集、定位、监测、控制、分析及管理,还打造了物联网终端、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等全方位的安全能力,确保了整个系统的可靠、可用、可控和保密。 在整体解决方案中,智慧工地提供了政府监管级、建筑企业级和施工现场级三类解决方案。政府监管级解决方案以一体化监管平台为核心,通过GIS地图展示辖区内工程项目、人员、设备信息,实现了施工现场安全状况和参建各方行为的实时监控和事前预防。建筑企业级解决方案则通过综合管理平台,提供项目管理、进度管控、劳务实名制等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实现工程管理的标准化和精益化。施工现场级解决方案则以可视化平台为基础,集成多个业务应用子系统,借助物联网应用终端,实现了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监测自动化和决策可视化。这些解决方案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还降低了安全风险,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工地的应用系统还围绕着工地“人、机、材、环”四个重要因素,提供了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这些系统通过配置同步用户的组织结构、智能权限,结合各类子系统应用,实现了信息的有效触达、问题的及时跟进和工地的有序管理。此外,智慧工地还结合了虚拟现实(VR)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先进技术,为施工人员提供了更为直观、生动的培训和管理工具。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还为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总的来说,智慧工地解决方案以其创新性、实用性和高效性,正在逐步改变建筑施工行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引领着建筑行业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