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大《计算机通信》:RDT协议实验设计(V2020)- 实现可靠数据传输

需积分: 0 2 下载量 19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01 收藏 1.14MB PDF 举报
模块二:可靠数据传输协议设计(修订版V2020)深入讲解了如何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实验中构建和实现可靠的网络通信协议。实验主要围绕运输层的数据传输机制展开,使用C++语言并在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环境下进行。 1. 实验目标与内容: - 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输层可靠数据传输的原理,以及如何设计和实现具体协议,如停止等待协议(Stop-and-Wait,RDT3.0)。 - 实验要求专注于单向数据传输,即发送方负责发送数据报文,接收方负责确认,报文序号和窗口大小(如3位二进制编码和4的窗口大小)是固定的参数。 - 实验内容分为三部分:GBN协议(Go-Back-N)的实现占50%分值,SR协议(Selective Repeat)的实现占30%,以及在GBN基础上简化TCP协议的理解和实现。 2. 模拟网络环境: - 实验中使用模拟网络环境,它具有功能强大且结构清晰的特点,便于学生进行协议设计。环境与学生的代码通过API接口交互,允许控制网络延迟、丢包等因素。 3. 协议实现步骤: - 开发环境配置需遵循特定规则,包括编程语言(C++)、操作系统要求和避免使用Socket API或多线程。 - 发送方和接收方分别实现RDT协议,发送方负责序列化报文并按照指定编码规则发送,接收方则负责接收、解码并确认接收到的报文。 - 启动模拟网络环境后,学生需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注意可能遇到的问题,如错误处理和性能优化。 4. 代码提交与评估: - 学生需提交实验设计报告和源代码,报告应包含实验设计思路、协议详细描述和测试结果分析。源代码要求有详尽的注释以便于理解和审查。 总结来说,这个模块提供了对运输层可靠数据传输协议设计的全面指导,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环节,通过实际编程和模拟网络环境的使用,帮助学生提升对网络通信协议设计和实现的理解。同时,实验强调了报告撰写和代码规范的重要性,确保了学习效果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