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符号表实现与编译过程解析

需积分: 50 8 下载量 16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3 收藏 6.82MB PPT 举报
"符号表的实现-编译原理课件(龙书为教材),辛明影教授讲解,涉及编译器的基本结构、高级语言语法、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内容,采用自顶向下、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 在编译原理中,符号表的实现是编译器设计的关键部分,用于存储源程序中的标识符信息。在本课件中,符号表的实现被分为两种情况来讨论: 1. **固定长标识符**:对于固定长度的标识符,通常可以设计一个结构体,该结构体包含标识符本身以及相关的属性信息,如类型、作用域等。结构体数组可以用来存储这些信息,例如,"i f eos i n t eos p o s i t i o n eos i n i t i a l eos" 这些固定长度的标识符可以直接在结构体数组中存储。 2. **不定长标识符**:对于不定长的标识符,如 "Id1" 和 "Id2",由于长度不固定,不适合直接存储在结构体数组中。因此,可以使用一个单独的数组 `lexemes` 来存放实际的标识符字符串,同时在符号表中记录每个标识符在 `lexemes` 数组中的起始位置,这样既节省空间又方便查找。 符号表的核心功能是记录标识符的属性,包括它们在源程序中的位置(例如,行号或字符索引),标识符的类型(如变量、函数、常量等),以及作用域信息。在编译过程中,每当遇到新的标识符,编译器都会检查符号表,确认标识符的有效性,如是否已定义,是否符合语法规则,以及其类型信息等。 在编译器的整体结构中,符号表管理器通常是在词法分析之后,语法分析之前的一个阶段。词法分析器将源代码分解成一个个标记(token),然后把这些标记送入符号表管理器,进行匹配和记录。语法分析器依据这些记录的信息来构建抽象语法树(AST),进一步进行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 课程还涵盖了编译器设计的其他关键阶段,如: - **词法分析器**:识别源程序中的词汇元素,生成标记流。 - **语法分析技术**:使用上下文无关文法(CFG)或其他解析技术(如LL、LR、LALR等)来解析标记流,构建语法树。 - **语法制导翻译**:结合语法规则和语义规则,生成中间代码。 - **程序运行时的存贮分配**:探讨如何在内存中分配和管理程序运行时的数据结构。 - **代码优化**:通过各种优化技术提高目标代码的效率,如删除冗余代码、常量折叠、循环展开等。 - **目标代码生成**:将中间代码转换为目标机器的指令集,以便于机器执行。 此外,课程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将课程设计成一个应用平台,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解和掌握编译器设计的各个环节。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为未来从事编程语言、编译器或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