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世界网络模型:算法模拟与特性分析

需积分: 48 24 下载量 14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7 3 收藏 2.23MB PDF 举报
"小世界网络模型分析和算法模拟,作者葛伟伦、房丙午,发表于《计算机及其应用》2018年第2期,该文深入探讨了小世界网络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关键统计指标,通过模拟算法实现对模型的再现,计算并分析了最短路径平均长度和集聚系数,为大规模节点小世界网络的模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小世界网络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现实世界复杂网络结构的数学模型,由Watts和Strogatz在1998年提出,随后Newman和Watts进行了改进。这种模型旨在解释在现实中广泛存在的“小世界”现象,即尽管网络中的节点数量巨大,但任意两个节点间的平均距离却相对较小,同时具有较高的局部聚集性。 在WS小世界网络模型中,首先从一个规则的环状网络开始,每个节点与其左右相邻的节点建立连接,形成一个规则的环状结构。接着,模型引入随机重连的过程,每条边有一定概率被随机移动到网络中的另一个节点,使得原本有序的结构变得混乱,但同时保持无环和无自连接的特性。这个概率p是控制网络从规则到随机程度的关键参数。 为了量化小世界网络的特性,通常会计算两个重要统计量:最短路径平均长度(Average Path Length, APL)和集聚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 CC)。最短路径平均长度是指网络中所有节点对之间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它反映了网络的全局连通性。集聚系数则是衡量局部结构的紧密程度,表示在一个节点的邻居节点间形成三角形连接的概率,体现网络的群组化特性。 在葛伟伦和房丙午的研究中,他们设计并实现了算法来模拟小世界网络,并计算了APL和CC。通过运行代码,他们获得了这些统计量的数据,进一步验证和分析了小世界网络模型的特征和规律。这些数据对于理解复杂网络的性质,以及在生物网络、社会网络、互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他们的工作还强调了小世界网络模型对于模拟大规模节点网络的实用性,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通过调整模型参数p,可以研究不同网络结构的过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复杂网络的行为。 该研究对小世界网络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不仅丰富了复杂网络理论,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