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000过程控制实验系统在自动化实验室的应用

需积分: 14 5 下载量 12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31 收藏 1.33MB PPT 举报
"A3000过程控制实验系统是自动化实验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教育和研究过程控制自动化技术。该系统涵盖了从硬件结构到软件应用的多个层面,旨在帮助学生和专业人士理解并掌握现代工业控制自动化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本文将深入探讨A3000系统的关键特点以及当前工业控制自动化领域的趋势和发展。 一、A3000过程控制实验系统的构成 A3000-CS现场系统结构和控制系统结构是实验系统的基础,它们通常包括工业PC、I/O装置、监控设备和控制网络。系统软件是连接这些硬件组件并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关键,它可能包含编程环境、实时操作系统以及用于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应用程序。此外,STEP7是西门子的一款知名编程软件,常用于对PLC进行编程和配置;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系统中起到核心控制作用,负责执行控制逻辑和实时响应。 二、系统软件与网络结构 实验软件和多媒体软件在A3000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便于用户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可视化和故障模拟。网络结构的设计考虑了系统的互连性和扩展性,使得不同设备之间能够有效地通信和协作,这对于实现分布式控制和远程监控至关重要。 三、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 低成本工业控制自动化:以工业PC为基础的自动化系统越来越受到青睐,因为它们可以降低系统成本,同时提供高性能和灵活性。IPC(工业个人计算机)和CompactPCI工控机在自动化领域广泛应用,其中,IPC如研华的工控机和ADAM4000多功能采集卡,是构建自动化实验室的理想选择。 2. PLC的进化:PLC正朝着更小的体积、更强的网络能力、PC化和更高的开放性发展。国内外市场上,西门子等品牌的PLC产品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们在基础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A3000过程控制实验系统是学习和实践工业自动化技术的理想平台,它反映了当前工业控制自动化领域的最新趋势,如低成本解决方案和高度集成的网络化控制。通过深入理解和操作这个系统,用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的自动化挑战。"
2009-12-04 上传
目录 人员分工 - 5 - 第一章 安全注意事项 - 6 - 一、防止触电 - 6 - 二、防止损坏 - 6 - 三、其他 - 6 - 第二章 A3000概述 - 7 - 一、A3000 现场系统 - 7 - 二、仪表与阀门选型 - 8 - 1、工艺设备明细表 - 8 - 2、阀门选型 - 9 - 第三章 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与通讯 - 10 - 一、系统分析 - 10 - 二、测点设计 - 10 - 三、监控系统组成 - 11 - 四、通讯 - 11 - 1、PLC与计算机的连接 - 11 - 2、PLC与STEP7的连接 - 12 - 3、PLC与组态王的连接 - 12 - 4、组态王与下位机的连接原理 - 12 - 第四章 S7-200系列PLC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13 - 一、系统配置 - 13 - 1、I/O设备统计 - 13 - 2、I/O点数统计 - 13 - 3、硬件选择 - 13 - 二、I/O分配 - 14 - 三、PLC接线图 - 15 - 1、CPU224接线端子图 - 15 - 2.EM235接线端子图 - 15 - 3、控制柜正面接线图 - 16 - 4、控制柜背面接线图 - 17 - 第五章 STEP 7-Micro/WIN 32软件程序设计 - 19 - 一、主程序 - 19 - 二、模拟量采样程序设计 - 19 - 1、DIP开关设置 - 19 - 2、模拟量值和A/D转换值的转换 - 19 - 三、PID控制程序设计 - 21 - 第六章 组态王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24 - 一、系统组态结构 - 24 - 二、建立组态王工程的一般过程 - 24 - 1、设计图形界面(定义画面) - 24 - 2、定义设备 - 27 - 3、构造数据库 - 28 - 4、建立动画链接 - 28 - 5、运行和调试 - 28 - 第七章 单闭环液位控制系统 - 29 - 一、下水箱液位定值控制试验方案 - 29 - 1、控制要求 - 29 - 2、工艺流程 - 29 - 3、控制系统接线表 - 29 - 4、工艺流程图 - 29 - 二、测量广义对象传递函数及调节阀静态特性 - 29 - 1、广义对象传递函数 - 29 - 2、测量调节阀静态特性 - 30 - 三、系统投运与控制器参数整定 - 31 - 1、系统投运 - 31 - 2、参数整定 - 31 - 3、根据衰减曲线法整定结果 - 33 - 4、Matlab仿真 - 35 - 五、实验结果分析 - 36 - 第八章 监控系统设计评价与改进 - 37 - 一、评价 - 37 - 二、改进 - 37 - 参考文献: -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