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存储系统详解:内存分类与CPU交互

需积分: 0 14 下载量 10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1 收藏 6.51MB PPT 举报
本资源是关于计算机系统基础的第六章——层次结构存储系统,主要讨论了内存储器的分类及应用,包括不同类型的半导体存储器如ROM、RAM(SRAM和DRAM)、Flash ROM,以及存储器层次结构的概念,强调了CPU与主存的交互、磁盘存储、高速缓存(Cache)的工作原理、虚拟存储管理和IA-32/Linux中的地址转换等主题。 内存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不同类型,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只读存储器(ROM)是一种不可在线改写的存储器,常用于存储固件,如BIOS。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分为静态RAM(SRAM)和动态RAM(DRAM)。SRAM速度快但价格昂贵,通常用作高速缓存;而DRAM成本低,但需要定期刷新,是主存储器的主要组成部分。Flash ROM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常用于持久保存数据,如在USB驱动器和移动设备中。 存储器层次结构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平衡速度、容量和成本。CPU直接与主存交互,主存又通过Cache与更快但更小的存储层级通信。Cache利用程序的局部性原理,即程序在短时间内倾向于重复访问同一数据,提高数据访问速度。当CPU需要数据时,首先查看Cache,如果数据在Cache中(命中),则快速处理;若不在(未命中),则需要从主存中获取,这会导致更高的延迟。 虚拟存储器提供了一个比实际物理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通过将部分数据交换到磁盘上的交换区来实现。IA-32/Linux系统中的地址转换涉及线性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通常通过页表和快表(TLB)来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操作系统和硬件的协调,确保正确地访问和管理内存。 在程序执行过程中,每个指令的执行都需要访问内存。例如,取指阶段从内存中读取指令,计算阶段可能需要从内存中加载数据,而结果可能需要存回内存。这些操作的效率直接影响程序的运行速度,因此理解和优化内存访问是系统性能的关键。 本章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内存系统的广泛知识,包括基本组件、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支持高效计算。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底层运作,从而更好地进行程序设计和系统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