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Co-C复合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制备与高性能

0 下载量 14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991KB PDF 举报
"这篇研究论文详细探讨了锂离子电池中Sn-C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电性能。研究人员通过固相烧结和高能球磨工艺,将金属锡粉(Sn)、金属钴粉(Co)和乙炔黑结合,创造出一种新型的负极材料。这种复合材料在经过高能球磨处理后,其颗粒尺寸减小,显著提升了首次放电容量,达到了476.8 mAh/g。此外,即使经过30次充放电循环,该材料的可逆容量仍能保持在394.4 mAh/g,显示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锂离子电池是现代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中的关键组件,而负极材料对其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Sn-Co-C复合材料被提出作为一种潜在的高性能负极选项。固相烧结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合成方法,它涉及将原料粉末在高温下烧结,以形成具有所需特性的固态复合材料。高能球磨则通过高速旋转的研磨球对材料进行精细粉碎,从而实现纳米级别的混合和细化。 Sn-Co-C复合材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组成元素。金属锡(Sn)因其高的理论容量被广泛研究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但其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大,导致结构稳定性差。钴(Co)的引入可以改善结构稳定性,同时提高电导率。乙炔黑作为碳源,不仅可以增加材料的导电性,还能提供额外的储锂位置,进一步提升电池性能。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高能球磨后的Sn-Co-C复合材料,其颗粒尺寸减小,这有助于缩短锂离子在材料内部的扩散路径,降低内阻,从而提升首次放电容量。同时,这种微小颗粒的结构还有助于缓解Sn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问题,增强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30次循环后的可逆容量保持在394.4 mAh/g,证明了这种复合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耐用性。 这项研究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通过合理组合不同的元素和优化制备工艺,可以实现高能量密度和良好循环性能的负极材料。未来的研究可能进一步探索不同元素比例、烧结条件和球磨时间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以优化这种复合材料的设计,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