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D体积计算:凸包多边形与规则格网生成算法

需积分: 0 1 下载量 1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4 收藏 307KB DOCX 举报
"GRID体积计算1" 在IT领域,GRID体积计算是一种常见的地形单元分析技术,用于精确地计算地形表面下的体积。本资源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规则格网(GRID)进行体积计算,具体涉及算法实现和流程。该算法的核心是通过凸包多边形的生成来确定计算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规则格网。 1. 凸包多边形的生成 - 查找基点:首先,遍历离散点集,找到具有最小值的点作为基点P0。如果有多个相同最小值的点,选择其中一个。 - 按夹角排序:以基点P0为起点,其他点为终点,形成向量并计算它们与轴正方向的夹角。按照夹角从小到大排序,对于夹角相同的点,保留离基点最远的那个点。 - 建立凸包点列表:使用栈S,初始时压入P0、P1、P2,然后根据左转或右转判定原则筛选凸包点。通过向量叉积判断相邻向量的方向,决定是否将新的点压入栈。 2. 左转或右转判定原则 - 向量V1=<Pj,Pi>和V2=<Pj,Pk>的叉积用于判断转向。如果叉积m>0,则表示从V1到V2是左转;如果m<0,则是右转。 - 情况1(左转):若新点Pk导致左转,栈顶元素Pj出栈,重新判断下一个点。 - 情况2(右转):若新点Pk导致右转,将Pk入栈,继续处理下一个点,直到所有点处理完毕。 3. 规则格网的生成 - 外包矩形:遍历凸包点,找到坐标最大值和最小值,以此生成最小外包矩形R。 - 二维格网划分:以外包矩形的左下角为起点,根据长和宽划分网格。这一步骤确保了覆盖整个计算区域,同时保持网格的规则性。 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地形表面下的体积,这对于土地开发、地质分析和环境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规则格网算法不仅易于理解和实现,而且在空间操作和存储上都相对高效。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计算结果输出到报告中,以便于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估。
2024-12-26 上传
智慧工地,作为现代建筑施工管理的创新模式,以“智慧工地云平台”为核心,整合施工现场的“人机料法环”关键要素,实现了业务系统的协同共享,为施工企业提供了标准化、精益化的工程管理方案,同时也为政府监管提供了数据分析及决策支持。这一解决方案依托云网一体化产品及物联网资源,通过集成公司业务优势,面向政府监管部门和建筑施工企业,自主研发并整合加载了多种工地行业应用。这些应用不仅全面连接了施工现场的人员、机械、车辆和物料,实现了数据的智能采集、定位、监测、控制、分析及管理,还打造了物联网终端、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等全方位的安全能力,确保了整个系统的可靠、可用、可控和保密。 在整体解决方案中,智慧工地提供了政府监管级、建筑企业级和施工现场级三类解决方案。政府监管级解决方案以一体化监管平台为核心,通过GIS地图展示辖区内工程项目、人员、设备信息,实现了施工现场安全状况和参建各方行为的实时监控和事前预防。建筑企业级解决方案则通过综合管理平台,提供项目管理、进度管控、劳务实名制等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实现工程管理的标准化和精益化。施工现场级解决方案则以可视化平台为基础,集成多个业务应用子系统,借助物联网应用终端,实现了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监测自动化和决策可视化。这些解决方案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还降低了安全风险,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工地的应用系统还围绕着工地“人、机、材、环”四个重要因素,提供了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这些系统通过配置同步用户的组织结构、智能权限,结合各类子系统应用,实现了信息的有效触达、问题的及时跟进和工地的有序管理。此外,智慧工地还结合了虚拟现实(VR)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先进技术,为施工人员提供了更为直观、生动的培训和管理工具。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还为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总的来说,智慧工地解决方案以其创新性、实用性和高效性,正在逐步改变建筑施工行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引领着建筑行业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2024-12-26 上传
2024-12-26 上传
2024-12-2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