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安全历程与现代防护机制概览

需积分: 25 24 下载量 8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6 收藏 1.76MB PPT 举报
操作系统安全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课题,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多用户分时系统如1965年的Multics,以及后续的安全模型发展,如BLP模型(保证信息的保密性)、Biba模型(确保信息的完整性)。这些模型为现代安全操作系统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1969年,出现了Adept-50,这标志着操作系统安全实践的开始。随着技术的进步,1986年出现了SecureXeniX和B2,再到1987年的TMach(TrustedMach),这些系统的出现代表了操作系统安全等级的提升,从B1级(基本保护)到B3级(可信计算环境)。 近年来,操作系统安全领域的发展尤为显著。Trusted BSD是一个基于BSD内核的安全增强版本,而SELinux(Security-Enhanced Linux)和AppArmor则在Linux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通过细粒度的权限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强化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教学内容方面,"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安全"课程涵盖了操作系统安全的基础知识,包括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如定义为控制硬件资源、管理进程和提供用户接口的系统软件。学习者会了解到操作系统的位置,它作为系统软件的核心部分,与硬件、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相互协作。 操作系统安全的目标是保护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确保用户身份验证、访问控制、最小特权原则的实施,以及对系统资源的正确管理。例如,通过用户身份鉴别机制,操作系统能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通过访问控制机制,限制用户对特定资源的访问权限,包括自主访问控制(DAC)、强制访问控制(MAC)和角色基访问控制(RBAC)。 信道保护是另一个关键的安全机制,确保通信过程中的数据完整性和机密性。操作系统会监控和保护正常的信息传输通道,防止恶意篡改或窃取。 操作系统安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安全技术和模型不断涌现,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保障组织和个人的信息资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