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谱玉米品种鉴别:预处理与波长选择影响分析
8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2
收藏 235KB PDF 举报
"近红外玉米品种鉴别系统预处理和波长选择方法研究"
本文详细探讨了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中,如何通过预处理方法和波长选择来优化玉米品种鉴别的模型性能。作者郭婷婷、邬文锦等以7种玉米籽粒为研究样本,对比了6种预处理技术,包括原始光谱、一阶导数、二阶导数、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和矢量归一化等。结果显示,一阶导数预处理方法在提升模型的鉴别能力方面表现出色,使得平均正确识别率和正确拒识率分别达到98.6%和98%,五个品种的模型表现甚至达到了100%。
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波长选择对模型的影响。尽管波长选择对一阶导数模型的提升不显著,但对于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和矢量归一化模型,波长选择能够显著提高鉴别准确度。这表明,在处理近红外光谱数据时,有针对性的波长选择策略对于优化模型性能是必要的。
玉米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品种鉴定对于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红外光谱技术因其无损、快速、低成本等优点,成为了玉米品种鉴别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由于近红外光谱的特性,如吸收强度弱、吸收带宽且重叠,需要借助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光谱预处理和波长选择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它们直接影响模型的预测能力和稳定性。
文中提到,不同样品可能需要不同的预处理方法,而且定性和定量模型对预处理的要求也会有所差异。这提示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样品和分析目标灵活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技术和波长范围,以构建最优化的鉴别模型。
近红外光谱在作物品种识别中的应用是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尽管已有研究尝试将其应用于玉米品种的区分,但该领域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通过不断优化预处理和波长选择方法,未来有望实现更高效、准确的玉米品种鉴别系统,从而有助于防止假冒种子带来的经济损失,保障农民利益和国家粮食安全。
2021-04-19 上传
2020-03-26 上传
2021-01-06 上传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2021-09-29 上传
weixin_38744270
- 粉丝: 329
- 资源: 2万+
最新资源
- Angular实现MarcHayek简历展示应用教程
- Crossbow Spot最新更新 - 获取Chrome扩展新闻
- 量子管道网络优化与Python实现
- Debian系统中APT缓存维护工具的使用方法与实践
- Python模块AccessControl的Windows64位安装文件介绍
- 掌握最新*** Fisher资讯,使用Google Chrome扩展
- Ember应用程序开发流程与环境配置指南
- EZPCOpenSDK_v5.1.2_build***版本更新详情
- Postcode-Finder:利用JavaScript和Google Geocode API实现
- AWS商业交易监控器:航线行为分析与营销策略制定
- AccessControl-4.0b6压缩包详细使用教程
- Python编程实践与技巧汇总
- 使用Sikuli和Python打造颜色求解器项目
- .Net基础视频教程:掌握GDI绘图技术
- 深入理解数据结构与JavaScript实践项目
- 双子座在线裁判系统:提高编程竞赛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