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D分类详解:从GAL22V10划分到FPGA的发展历程

需积分: 10 1 下载量 9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2 收藏 5.63MB PPT 举报
PLD(可编程逻辑器件)是数字集成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分类对于理解和应用此类器件至关重要。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技术在PLD领域占据核心地位。首先,让我们深入探讨PLD的分类。 按集成度划分 PLD的集成度是衡量其功能密度的关键指标。早期的PLD如GAL22V10(属于500门到750门的范围),被普遍认为是区分简单PLD(较低集成度,如PROM和PLA)和复杂PLD(较高集成度,如CPLD和FPGA)的分水岭。简单PLD通常包含较少的逻辑门,适合实现较为简单的逻辑功能,而复杂PLD则拥有更高的逻辑密度,能够支持更为复杂的电路设计,例如CPLDs(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如Altera的EPLD的改进型,以及FPGAs(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它们具有高度灵活性,可以进行在线编程和自适应重构。 PLD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PLD的基本原理建立在逻辑代数的基础之上,所有逻辑电路都可以表示为“与”、“或”运算。其结构主要包括与阵列、或阵列,以及输入和输出缓冲电路。输入缓冲增强信号驱动能力,输出缓冲则处理输出信号,有时可能包含三态门和寄存器等元素,以满足不同类型的逻辑需求。 PLD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技术的革新。早期的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紫外线可擦除存储器)和E2PROM(电可擦除存储器)是早期的可编程存储器,随后出现了PLA(可编程逻辑阵列)和PAL(可编程阵列逻辑),再到通用阵列逻辑GAL。随着技术进步,EPLD的升级版FPGA引入了现场编程和自适应逻辑设计的能力,成为现代PLD的重要形式。SoPC(片上系统)的出现,更是将存储器集成进PLD,使得设计灵活性和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PLD的设计与应用 PLD的优点在于设计灵活性,用户可以通过编程工具进行定制化设计,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如工业控制、通信系统、嵌入式系统等。它们具有编程繁琐但一旦配置后速度较快的特点,特别适合在原型设计和小批量生产中使用。随着集成度的提高,PLD可以实现更大的逻辑功能,但同时也要求开发人员具备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计技能。 总结来说,PLD的分类和集成度决定了其适用范围和性能特点,从简单的PROM到复杂的FPGA,每一代PLD都在扩展功能和优化设计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技术变迁,对于从事电子设计和工程的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