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孔径雷达(SAR)干扰效果评估与新型干扰研究

需积分: 19 10 下载量 7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5 收藏 6.53MB PDF 举报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研究生韩国强的学位论文,研究了合成孔径雷达(SAR)干扰效果的评估方法。论文针对SAR干扰效果评估的滞后性和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评估策略,包括基于修正结构相似度和基于小波模拟CSF加权的评估方法。此外,论文还探讨了对SAR新型干扰如微动、间歇采样转发等的作战效能评估,并结合人工决策与反馈效应提出评估模型。最后,构建了一套多层次数据源融合的干扰效能综合评估体系,通过神经网络进行非线性融合,提高了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 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合成孔径雷达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战略侦察和战场监视中的角色。作者注意到,尽管对SAR的干扰技术已有大量研究,但针对干扰效果的评估方法尚不完善,这限制了干扰技术和抗干扰技术的进步。因此,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新的评估方法。 首先,论文针对传统SAR干扰评估方法的不足,如忽视像素点间的相关性和人眼视觉感知特性,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法。一种是基于修正结构相似度的评估,通过结合局部方差相似度和梯度模来修正评估模型。另一种是基于小波模拟CSF加权的评估,利用对比度敏感度连接主观和客观评价,并结合小波变换和人类视觉系统的特性。这两种方法在实验中表现出优于传统指标的效果,能更准确反映干扰对SAR图像的影响,同时保持与人类视觉感知的一致性。 其次,论文针对SAR新型干扰样式,如微动和间歇采样转发,首次提出了一种结合欺骗度和压制度的评估方法。这种方法在评估过程中引入人工决策和反馈,降低了评估风险,并通过Rail-SAR外场试验系统验证了其可行性。论文还建立了一个对作战对象SAR系统干扰效果的等效推算模型,进一步确认了评估方法的有效性。 最后,论文设计了一套多层次数据源融合的干扰效能综合评估体系,利用多源信息减少评估不确定性,并采用神经网络进行非线性融合,提高了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这一创新性评估框架为SAR干扰效果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这篇论文对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效果评估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实用的评估方法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