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思路、挑战与创新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3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58KB PDF 举报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思路及实践,主要关注如何预防这些银行的倒闭,以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自2012年起,国际社会通过金融稳定委员会强化了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包括设定额外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并推动银行资本结构的创新,以降低风险和提高自救能力。"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简称G-SIBs,是指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具有关键地位,其运营状况直接影响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的银行。这些银行的倒闭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自2009年伦敦金融峰会以来,国际社会,特别是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开始加强G-SIBs的监管。 监管的核心思路在于事前预防,旨在减少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倒闭的风险。一旦出现危机,监管的目标是通过最小成本的方式恢复银行的稳定,避免大规模的市场动荡。这涉及构建一套预防性的监管体系,包括对银行资本构成的调整和创新。 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一个评估框架,依据全球活跃度、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五个指标,确定银行的全球系统重要性得分,并据此设定额外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范围从1.0%至3.5%。这些额外的资本必须为普通股一级资本,以增强银行吸收损失的能力。此外,各国监管机构还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加资本要求。 资本结构的创新是监管策略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银行的自救能力,即"Bail-in"机制。这种机制允许在危机情况下,通过债务转股权的方式,无需政府救助,银行自身就能恢复资本充足性。例如,雷曼兄弟的例子显示,自救可能涉及注销部分资产,注入新资本,更换管理层,并制定流动性计划。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对其他债权人和业务的影响,同时保持银行的运营能力。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旨在确保它们有足够的缓冲来抵御潜在的金融冲击,同时也鼓励银行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的韧性和自救能力,以减轻对公共资金的依赖。随着中国银行业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对于可能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国内金融机构,如何在强化监管与保持竞争力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监管者面临的重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