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信息素养培养策略与发展历程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7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6-27 收藏 292KB PPTX 举报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项核心任务。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关注的重点,尤其在美国,自1994年至1999年间,互联网在中小学校的普及率大幅提升,教师们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甚至将其融入日常教学活动。 信息素养的概念起源于1974年,由保罗·泽考斯基提出,它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文化素养的扩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信息来源和工具的理解与运用。教师们不仅需要教授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如使用电子邮件、数据分析工具和图书馆网络,还要引导学生掌握评估、检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霍顿在1983年倡导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强调信息获取、筛选和有效利用的重要性。 1992年,Doyle进一步阐述了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体具备识别和获取精确、完整信息的能力,以支持合理决策,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信息源,并能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这个定义突出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信息素养中的关键角色。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联合定义信息素养,强调了其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全方位作用,包括信息需求识别、信息检索、评价、组织和整合,以及在复杂情境中的信息应用和创新。 在大连教育学院的视角下,培养信息素养的教学路径可能包括理论讲解、实践活动、互动讨论等形式。教师们需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比如案例研究、项目制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确保他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自如应对信息挑战,成为具备信息时代核心竞争力的个体。 总结来说,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信息素养培养不仅仅是传授技术技能,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在数字化社会中适应并成功。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信息环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