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SI原理与实战:Linux网络存储解决方案

需积分: 16 0 下载量 19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5 收藏 334KB DOC 举报
ISCSI(Internet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是一种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存储技术,专为解决传统存储架构中的问题而设计。它的出现是为了应对大数据量处理和远程访问的需求,以及提高数据安全性和可用性。网络存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Direct-Attached Storage (DAS), Network-Attached Storage (NAS), 和 Storage Area Network (SAN)。 DAS直接将存储设备连接到主机,虽然简单易用,但数据安全性较低且扩展性有限。NAS通过网络提供文件级共享,例如通过Samba或NFS协议,适用于家庭用户或需要远程访问文件的场景。而SAN则是更高级别的网络存储,支持数据块级别的共享,如FC-SAN使用光纤通道连接,IP-SAN包括ISCSI,它们提供了更高的性能和数据一致性。 ISCSI本身遵循SCSI协议,这是一种用于控制和传输数据的工业标准,使得存储设备能够被多个服务器同时访问。ISCSI由三部分构成:IP层使用TCP协议传输SCSI指令,存储设备(如分区、RAID或LVM),以及网络设备(如路由器和交换机)。服务器端的ISCSI Target服务器负责管理存储设备的命名,并与客户端的ISCSI Initiator(硬件或软件)进行交互。 ISCSI的工作流程涉及多个层次。首先,Client发起的SCSI请求通过TCP/IP层封装成ISCSI帧,然后送到ISCSI层进行进一步处理。这个过程对于用户来说是透明的,他们只需像操作本地硬盘一样使用ISCSI。在实验准备阶段,我们看到一个例子,服务器端(Target)配置了IP地址192.168.2.10,添加了一块硬盘,并将其划分为三个主分区。客户端(Initiator)则通过检查设备是否存在来确认配置,如运行`fdisk -l | grep /dev/sdb`。 为了确保ISCSI服务正常运行,需要安装和配置相关软件包(如targetcli),并启动服务使其在系统启动时自动加载。然而,在尝试启动服务时遇到了问题,提示找不到服务单元。这可能是由于服务未正确安装或者配置文件错误,需要进一步排查和修复。 ISCSI理论知识涉及网络存储的必要性、不同类型的网络存储、ISCSI协议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进行配置和测试。学习ISCSI不仅有助于理解现代数据中心的架构,还能提升对数据存储和网络通信的理解,特别是对Linux系统管理员和数据存储工程师来说,掌握ISCSI是必不可少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