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冲销政策实证分析:2002-2007年外汇储备影响

0 下载量 6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6-22 收藏 21KB DOCX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在2002年9月至2007年8月期间货币冲销措施的实证分析,重点关注央行如何应对由于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导致的基础货币过度投放问题。在此期间,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调控再贷款规模、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以及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以减轻外汇储备增加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冲销干预有效性的理论研究。悲观派,如Calvo,认为冲销干预可能导致国内利率上升,增加财政成本,且效果不明显。而乐观派,如Reinhart和Kumhof以及Reisen,则认为冲销干预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成功维护货币政策独立性。 接着,文章介绍了冲销干预的传导渠道,主要包括信号渠道和资产组合渠道。信号渠道是指通过干预发出货币政策改变的信号,影响汇率预期;资产组合渠道则关注投资者如何调整全球资产配置,以响应汇率变动和利率差异。 实证研究部分,作者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了上述期间央行各项冲销措施的操作及其效果。研究发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控制再贷款的中长期冲销效果优于发行央行票据。这表明,通过调整这两项政策工具,央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有效地抵消外汇占款带来的货币供应量增加。 这篇文档深入分析了中国在特定时期内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实施货币冲销,以维持国内金融稳定,同时也揭示了不同冲销措施在实际应用中的相对效果。这些研究对于理解央行政策制定,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对资本流动和汇率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